播种美育:以匠心,育童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近日,“与美童行”儿童艺术展——“‘盒’而不同:高原童心的N种可能”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正式开幕。走进展览,一个个精美的小盒子里装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来自高原的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美丽世界:蔚蓝的天空下,青色草甸铺展,两只剪纸小羊悠闲漫步,还有用五谷做成的房屋,用废弃塑料打造的机器人……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与美童行”儿童美育课堂公益项目的部分成果,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20所学校的孩子们利用艺术手工盒,创作了252件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手工艺品、立体装置等,全面呈现了高原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艺术世界和惊人的创造力。

  童心为钥 让美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

  推开韩美林工作室的大门,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这里堆满了手稿与字画,每一寸空间都涌动着创作的生命力。

  “我的灵感永远来源于传统文化和儿童。”韩美林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位5岁便握起毛笔的艺术家,至今仍清晰记得习字时的严苛训练,正是这份扎实的功底塑造了他严谨的创作风格,但严格的创作态度从未磨灭他对童心的珍视。

  “孩子的世界不该有条条框框。”韩美林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吃馒头时,突然想到把馒头尖粘在雕塑上,恰恰是这看似偶然的一笔,让作品瞬间有了灵气。“这就是悟性,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证明。”

  在韩美林眼中,美育绝非简单的“教画画”,而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他特别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小时候可能不懂当时的审美体验,但长大有了悟性,就会将其转化为修养和认知。老师的审美水平决定了美育的质量,父母也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公益为桥 让美育之光照亮山海

  如果说韩美林是美育理念的提出者,那么他的夫人周建萍,同时也是韩美林基金会理事长,便是坚定的践行者。

  “公益的种子在我们心中已经种下20余年了。”周建萍语气温柔而坚定。正因如此,五座韩美林艺术馆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随着前来参观的学校和团体越来越多,夫妻俩下定决心,要把美育送到更需要的地方。2013年,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正式成立,将“推进美育普及”视为使命。

  2025年1月12日,一辆载着1万多个艺术手工盒的卡车横穿大半个中国,来到青海海东平安区。当第一个手工盒翻过海拔4000米的垭口,送到孩子们的手上,一场“造梦计划”也悄然开始。

  为了解决当地师资缺、材料少的痛点,基金会研发了“美育手工盒”。每个盒子里不仅装有颜料、胶水、剪刀等工具,还配备了视频课程和教材。“很多偏远地区的老师要同时教语文、数学,根本没时间准备美育课,就算想教,也没有颜料等基础材料。”周建萍说,“所以我们要准备孩子们拿到就能动手的盒子。”

  这些看似普通的手工盒,很快在当地创造了奇迹。孩子们不仅迅速上手,还玩出了“新花样”:高原上常见的青稞、大米、玉米,被他们粘成了百花图;土陶被捏成岩羊、马和布达拉宫……

  “就像为孩子们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或许有一盏灯就此点亮,能影响他们一生。”周建萍感慨道,“我们还想将青海的藏文化、贵州的苗绣都融进视频课里,让美育和本土文化结合得更紧密。”

  如今,基金会正在举办“韩美林全球巡展”,随展设立的“美育课堂”让国外的孩子们接触到中国艺术。“我们的目的是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周建萍说。

  文脉永续 艺术与生命的双向馈赠

  “为了这些字,手指蜕了一层又一层皮。”韩美林指着《天书》的手稿说。提到艺术,他的眼睛就闪烁着光芒。那些从各地遗址、古物中寻觅到的未知文字,由其逐一记录、整理、创作,最终汇聚成作品,让全球艺术界首次窥见中国古文字背后的视觉密码。

  “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是培养懂得美、热爱生活、敬重文化的人。”这句话或许是韩美林一生坚守的写照。这种“生命与艺术共生”的理念,也早已融入他的美育实践。从个人创作到公益践行,他用童心守护艺术的纯粹,用公益延续文化的血脉。

  在公益之路上,这份“以生命育美育,用艺术铸文脉”的坚持,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播种美育:以匠心,育童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