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四班 王烨煊
爷爷奶奶家里,有一个尘封多年的盒子,它早就落满了灰。我今年去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盒子,突然想起那是我以前装点心的盒子。
我的家在浙江省东阳市,点心不一定是甜的,比如酥饼和桂花糕,我的点心盒里有甜也有咸。奶奶却说:“甜与甜的东西放在一起,咸与咸的东西放在一起。”我总是倔强地回道:“点心吗,放在一起就可以了呀。”奶奶听到这句话会说一句:“歪脖头根(不听劝)。”
每次放学回来,我的点心盒就会被奶奶装得满满当当,我看见往往大口吃一块儿,那是我小时候的几件乐事之一。
放暑假时,我们要去福建玩儿。我打算把点心盒一起带过去。往日这个点心盒只需要放一两种点心,这次我要把所有的点心都装一点儿。于是,我大清早就将奶奶叫了起来去买点心。
奶奶骑上自行车,我们就出发去早市了。奶奶在前,我在后,中间还有一个盒子。
奶奶在早市上买点心,也顺便买些菜。但点心很少是一个起卖的,我把多余的点心慢慢装入我的胃里。“小孩,酥饼要不要?”早市的一个摊位上,老板跟我打招呼,奶奶看了看,笑着说:“老板,酥饼来上四五个。”
于是,我与奶奶“一老一小”,嘴上叼着酥饼,手上拿着绿豆糕,在早市边逛边吃,我们的肚子装满了点心,点心盒里也装满了。
后来,我长大了,点心盒用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穿过早市,还可以买上一个包子,一根油条或者一块霉干菜饼。上初中后,我再也没去过早市了……
考试后放假第一天,我去爷爷奶奶家,把盒子的灰洗干净后,跑去早市,对着酥饼店的老板说:“酥饼来上四五个。”
一位诗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对于我来讲,乡愁就是一个小小的点心盒子。
点评:
文章以“点心盒子”为线索,将浙江省东阳市的地域特色融入日常,酥饼、桂花糕、霉干菜饼等点心,不仅是味蕾记忆,更成了家乡最鲜活的符号,让“东阳”不再是抽象的地名,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结尾点心盒与乡愁的绑定,更让家乡的形象从味觉、场景升华为情感寄托。
(指导教师:王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