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十四五”规划纲要擘画民生发展新蓝图,提出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五年来,我国接续推出一批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政策,回应民生之盼,解决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
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让人民群众好就业、就好业。
截至2025年8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目标任务。
我国持续深化职业技能培训,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发布覆盖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行业的72个新职业,扩大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我国打出政策“组合拳”:
持续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加快推进政策性岗位招录、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拓宽就业渠道,稳定青年就业局势。
“中江表嫂”“陇原妹”等劳务品牌不断涌现,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劳务品牌培育等方式,我国对以务工为主要收入的近3亿农民工,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双向发力,农民工就业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十四五”时期,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聚焦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在让群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上持续用力。
病有所医,健康防线更牢固——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1.9%……“十四五”时期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双提升。
从赣南老区到中原腹地,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接连落地,“家门口看大病”成为常态。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广泛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一系列举措筑牢健康防线。
学有所教,公平优质更可及——
我国已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92%,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住有所居,安居梦想照进现实——
围绕“安居”这个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点,“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更新改造供水等地下管网,居住基础设施升级,“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点缀城市空间,“微更新”换来“大幸福”。
社会保障网,兜底暖心更有力——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参保率达95%以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创新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重点人群民生保障更有力
发展路上,一个不能少。改革成果要更多惠及重点人群。
“农有所保”底色更厚——
“十四五”时期,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增强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乡村振兴成果正扎实惠及广大农民。
“老有所养”成色更足——
全国已有8.6万个老年助餐点,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就餐点就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场景越来越具象化。
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完善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顶层设计。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护理型床位占比大幅提升;建成500个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99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
“幼有所育”基础更牢——
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设育儿假、延长产假……“幼有所育”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多项生育支持政策,2024年,全国托位数达到573.7万个,比“十三五”末提高126%。
从就业到教育、医疗、住房,再到重点人群保障,回望“十四五”,一系列民生工程,一项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处处传递着便民、惠民、利民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