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这是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温向红同志奖章证书颁授仪式。
现任江西省温圳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的温向红用三十五载的坚守,诠释着监狱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在高墙电网内,默默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档案里的“攻心术”:于细微处见真章
“读档案就是读人生,能找到改造灵魂的钥匙。”温向红的办公桌上,总有一摞翻得卷边的罪犯档案,每页都贴着她手写的便签,标注着“关注子女学业”“性格敏感需共情”等关键信息。这是她从警之初就养成的习惯,也是她成为同事眼中“行走的监狱执法实务手册”的秘诀。
死缓罪犯梁月(化名)入狱时带着近20年的潜逃经历,离追诉期仅差数月的“遗憾”让她极度抗拒改造,不仅殴打同犯、顶撞民警,还经常嘶吼:“我就是败给命运,要不是倒霉被抓,你们谁也管不了我!”管教民警多次谈话均无功而返。
温向红接手后,没有急于批评说教,而是把梁月的档案翻了三遍。“我注意到她的入狱物品里有本翻旧的小说,便打听出她爱看书的特点。”她特意跑到书店,挑了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送到梁月手中:“这本书讲的是人生起落,或许能帮你想想未来。”
此后半年,温向红每周都找梁月聊读书心得。在监狱“读一本好书”分享会上,梁月主动走上讲台,拿着那本书哽咽道:“温监让我明白,最牛的不是争强好胜,而是跌倒后能重新站起来。”
35年间,温向红靠着这样的“攻心术”,成功改造罪犯4000余名。她总结的“点上攻、线上拉、面上化”教育转化模式,成为江西监狱系统的典型经验。
传承中的“铺路石”:于坚守中续薪火
“个人优秀不算本事,队伍强才是真的强。”2023年调任温圳监狱政委后,温向红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青年民警的培养上。针对新警业务不熟的问题,她推动建立“青蓝结对”计划,主动认领多名新警作为帮扶对象,从档案整理到谈话技巧,手把手传授经验。
为了提升队伍整体能力,温向红牵头修订10余项制度,制作教学课件20余套,开展技能比武、案例研讨等活动。
在执法规范上,温向红更是“较真”到极致。她创新推行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集中办案”模式,建立办案中心实行“一案四查”,从证据审查到程序合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有人说我‘轴’,但公平正义容不得半点马虎。”她在民警大会上说,“我们办的每一起案件,都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
35年来,温向红拒绝过无数次请托说情,她始终牢记父亲“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叮嘱。“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拿的东西不拿,这是底线。”她把这句话写在工作笔记首页,也刻进了每一名徒弟心里。
红土地上的“映山红”:于平凡中践使命
如今,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领奖台上的温向红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我从来都觉得自己很平凡,这个奖属于所有坚守一线的监狱警察。”
觉得自己平凡的温向红还很乐观。
“这些‘糖豆’,是我对抗病魔的‘武器’,更是坚守岗位的‘能量剂’。”在温圳监狱,温向红拿起手中的药瓶,笑着向同事展示——其实瓶里装的并不是什么糖果,而是治疗罕见病“硬皮症”的药物,长期服用虽有副作用,却从未动摇她扎根监管一线的决心。
即便被疾病困扰,温向红的办公桌上始终堆满罪犯档案,巡查监区的脚步从未放缓。
清晨的温圳监狱,晨光刚越过高墙,温向红已穿着警服站在操场。她望着列队训练的年轻民警,想起1990年自己刚入职时的模样,耳畔又响起父亲的话:“父母给你取名‘向红’,就是要你传承红色基因,一辈子守好初心。”
用三十五载时光,温向红诠释着“向红而生”的深刻内涵。她就像江西井冈山上的映山红,在高墙之内绽放着忠诚、奉献和担当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