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陇海村民小组村景。 周玉林/摄

▲ 相安嫩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展示村民的家风家训。 刘震东/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震东
清晨六点,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连县)勐马镇勐啊村陇海小组的边贸集市已热闹起来。傣族村民玉罕蹲在竹编摊位后,麻利地摆放着酸笋、土鸡蛋。游客拿起一袋酸笋问:“大姐,这是你家自己腌的?”玉罕笑着点头:“是啊,腌了三个月,配米线最香!”
集市尽头,3.5公里长的边境线隐在晨雾里。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曾被称作“边境问题村”。就在去年,这里实现了矛盾纠纷“零发生”,群众满意度从此前的65%跃升至99%。正是一场基层治理的变革,让这个傣族村寨换了新颜。
从“涣散难治”到“主心骨”凝聚人心
“以前村口哪有这么热闹?天天有人偷偷摸摸扛着货,邻居因为抢生意吵架,板凳都能扔到路上。”50岁的岩腊蹲在自家新修的院门前,手指着村口的方向回忆道。30年前,陇海小组部分村民走私、“偷引带”,他自己也曾帮人运过橡胶,“那时干部来劝,我们觉得是多管闲事,有次还往他们脚下扔石头”。
改变始于2013年孟连县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的举措。“我们划了7个网格,每个党员包保5到10户,妇联同步配了1名巾帼网格员。我包了8户,岩温家就是其中之一。”勐啊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妇联主席相安嫩至今记得第一次上门时的场景,“岩温家大门紧闭,喊了半天,他才探出头,眼神里满是警惕:‘我没犯法,你们别来烦我!’我却没退却:‘我是来跟你说,以后想正经挣钱,村里能帮你。’”
“党支部+网格+党员联户”的三级治理体系,就在一次次走访中,一点点敲开了村民的心门。党员岩罕每天带着政策手册上门,帮助村民算“明白账”:“走私是违法的,一次被抓就全完了,不如跟着合作社种橡胶,稳当!”每月的党群议事会上,村民们从最初的沉默,到后来开始踊跃发言。“修路要占我家一点地!”有村民喊。相安嫩立刻接话:“地的补偿咱们一起议,路修好了,大家拉货都方便,你们说对不对?”
如今,岩温成了村里的护林员,说起村干部,他直点头:“以前觉得干部是来管我们的,现在才知道都是为我们好。上次我家胶地缺水,党员马上帮我联系水泵,这才是‘主心骨’!”
陇海小组,这个曾经涣散的村庄,终于聚起了人心。
从杂乱无章到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走在陇海小组的村道上,傣式民居的飞檐翘角映着蓝天,路灯杆上挂着红灯笼,5G信号塔立在村头,电线全部入地,村庄上空再也没了“蜘蛛网”。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家家户户的庭院里,各类兰花种满院子,多肉盆栽摆放得整整齐齐,小菜园用竹篱笆围出精致的形状。这些“小美好”,大多出自妇女们之手。
“第一次来,我差点儿摔进污水沟!”回乡参与规划的致富带头人王富贵记得。2021年他带着图纸进村,村民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他:“规划啥?能把路修平就不错了!”当时的陇海,私搭的棚屋占了半条街,垃圾堆在墙角。“有户村民的围墙歪了,怕塌却舍不得拆,说拆了就没安全感。”
“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落地带来了转机。当时,435名孟连籍干部回乡,王富贵和同事们白天丈量土地,晚上蹲在村民家火塘边聊方案:“房子保留傣族元素,统一建傣式民居,拆了旧棚屋修绿化带,大家觉得怎么样?”玉罕第一个响应:“我家愿意拆围墙!”
如今,玉罕家院墙上的多肉植物娇艳欲滴,院前小菜园里辣椒、茄子绿油油,墙角的木瓜树结满果子。“花开得好,游客愿意来拍照,顺便买我的酸笋,一年能多挣几千块!”她一边摘辣椒,一边高兴地说。
村里的两污治理工程则让污水有了去处,拆临拆旧腾出的空间也变成了小广场和绿化带,以前没人管的角落,现在成了“微景观”。“以前下雨一身泥,现在走哪儿都是水泥路,晚上路灯亮堂堂的!”村民指着家门口的路,语气里满是自豪。
卫生厕所普及率100%、电网供电可靠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规划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而村民们亲手打造的美丽庭院,更在美化村庄“颜值”的同时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知道哪里能建房、哪里能种地,再也不用怕盲目投入亏了本。”谈及公司在此落地,普洱绿银生物公司负责人表示,“先有规划,再谈发展,我们才敢来!”
从单一管控到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共生
“扎体,今天我家橡胶收不完,你能来搭把手不?”清晨,傣族村民玉嫩在微信群里喊话。半小时后,拉祜族村民扎体就扛着工具来了。这是陇海小组“宾弄赛嗨”(傣语“没有血缘的亲戚”)机制的日常,49对不同民族的家庭结成对子,农忙时互助、节日里走动,民族情谊在互帮互助中越发深厚。
“去年我家盖鸡棚,玉嫩家男人来帮了三天忙,饭都不肯多吃。”扎体擦着汗说,“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哪还有矛盾?”村里的“民族语言调解队”更成了“定心丸”,懂傣语、拉祜语的乡贤马国林,曾用方言化解过一起宅基地纠纷:“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宅基地让一点儿,和气多一点儿,对不对?”
为了有效维护规划治理成果,村里的法治防线也从未松懈。“国门法治讲堂”里,民警用傣语、拉祜语、佤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云南省边境管理条例》。墙上的法治漫画配着顺口溜:“走私贩毒不能干,违法犯罪牢里站。”村里还创新“听证评议”制度,村民代表和法律顾问一起评理,真正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
最让人安心的,是联防联控的“安全网”。傍晚,60岁的老党员岩班带着手电筒巡边:“我每天巡两趟,村里12个高清摄像头盯着,微信群里随时报平安。以前担心有人偷越国(边)境,现在踏实得很!”去年,陇海小组协助查获走私案件8起、非法出入境人员55人、抓获走私嫌疑人6人,治安案件同比下降98%,获评“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
在全村上下的齐心努力下,产业也随之焕发活力。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岩温把橡胶地入股,每年能分红;玉罕在民族风情街开了小吃摊,炸牛皮、竹筒粑粑很受欢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22万元,户均增收超5000元,人均纯收入2.2万元。“现在日子好了,家里家训挂着,庭院美着,谁还想干以前那些糊涂事儿?”岩温笑着说,神情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