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周刊 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 口述

在众声喧哗中,看见更广阔的女性关怀


    ·人物简介·

    张越,媒体人、主持人,代表作品《半边天》《夜线》;《第一人称复数》节目策划。

    ■ 口述:张越   《第一人称复数》总策划

    ■ 记录:范语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今天,每个具体的女性,已经自发地对自身处境不断反思,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有讨论的愿望。”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张越如是说。

    曾因主持女性节目《半边天》而被人们熟知的主持人张越,在《第一人称复数》里,担任了总策划。在她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社会迅猛发展,媒介飞速更迭,而她始终在关注和对话的女性,也在日新月异地成长。于是,在好友任长箴邀请她去开《第一人称复数》策划会,谈及当下是否必要做一档女性谈话类综艺时,张越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有必要,因为“她们需要”。

    《第一人称复数》的播出反馈和讨论度印证了张越的判断,也带给她新的惊喜。如何看见当下女性越来越广阔的关怀,如何应对女性议题在舆论场中的众声喧哗,“独立女性”的底色又是什么?张越讲述了属于她的理解。

    从《半边天》至今,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女性节目

    从《半边天》到今天,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多女性话题已经反复讨论过了。再做一档女性谈话节目,还有必要吗?这可能要从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女性话题的社会关注与女性生活的实际变化说起。

    《半边天》开播于1994年底,是为了迎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当时,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女性话题的讨论非常繁荣,开启了我们性别平等研究和教育的新篇章。作为最早的女性电视节目,《半边天》起到了呼喊和启蒙的作用,我们开始把社会性别的理论用于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

    同时我们也发现,当时女性话题的红火,更多来自政府、学界和媒体的推动。对于千千万万普通女性来说,这次热闹非凡的会议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具体关系,似乎还来不及感受。

    到了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城市化、信息化的速度飞快,每一个女性都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沉浮,她们面临的问题和过去不一样了。很多农村女孩告别了贫穷和闭塞,有机会接受一定的教育,来城市打拼,但在城市中安身立命并不是那么简单;新一代的城市女性经济独立、见识开阔了,但也面临更激烈的社会竞争、职场压力和亲密关系等难题。

    重要的是,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觉醒。今天,我们从网络空间中能够看到,生活中每个女性,已经自发地对自己的处境不断反思,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想要讨论。对此,我非常感动——许多女性都在思考当年只有央媒才站出来呼吁的话题了!有时又有点遗憾,因为我看到大家讨论的声音是混乱杂糅的,甚至依然带有诸多偏见。而这些问题,难道不是20年前《半边天》天天在做的吗?我觉得,《半边天》好像做得早了点,当时的女性“没跟上”,后来的女性又“没赶上”。

    一直到去年,任长箴联系我说想做一档女性谈话节目,请我来帮他们开策划会。我对这个节目的主创是有好感的——任导是我认识20多年、有许多出色代表作的同行,节目主持人周轶君则是记者出身,眼界开阔,见闻广博。

    策划会上,她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觉得现在有必要做女性节目吗?我说有必要,因为现在大家对女性问题讨论得很热烈,但认知很混乱。如果有个女性节目能给大家创设一个理性的讨论空间,该是多好的事儿。我们一拍即合,《第一人称复数》也就一步步落地了。

    我喜欢认知角度不断丰富的过程

    过去做女性节目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两类话题,一类是社会热点,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日常女性话题,例如女性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婆媳关系怎么处理等。但是,这档节目进入选题环节的时候,我们几个主创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传统的女性话题不太感兴趣。我们觉得,不如先把“女性节目”这个标签放在一边,看看我们自己想谈什么。于是发现,大家的兴趣非常广泛,有喜欢戏剧、电影电视剧的,有喜欢动植物的,有喜欢博物馆的……所以最终的节目里,就有了如今这样多元的主题。

    第一期节目谈“性骚扰”,我们邀请了几位资深的法律专家来谈,做了一个很扎实的科普对话,比如性骚扰怎么界定,被害者如何取证等。节目播出前我还有点担心,怕内容过于严肃,会显得沉闷。但播出后的反馈让我很惊喜,我发现观众对于性骚扰这类问题,已经有了深切地、主动地自我关怀。在弹幕评论区,网友们都非常认真、专注地看这期节目,像上课一样做笔记,把这些实用“干货”放在网上分享。从我们媒体人奔走呼号,到今天女孩子们主动学习、主动传播这些知识,我很欣慰地看到这巨大的进步。

    另外几期节目不是传统的女性话题,但我觉得,最后恰恰呈现出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节目该有的样子。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女性早已不仅仅关注刻板印象中的女性问题,她们对历史、文化、科技等所有社会议题都有关注、研究和表达,又带有女性的立场与生命经验。这正是我希望节目传递出来的态度——女性不断成长,把目光投向更广的社会生活,更通达更宽阔的眼界和更理智的思考。

    在我作为嘉宾参与谈话的那几期节目里,我也体验着这种跨领域交谈的愉悦。比如在《闲聊全宇宙》这期节目里,除了我和周轶君以外,毛尖是我喜欢很多年的作家,从她在报纸上写专栏开始,我就是忠实读者——她是如此聪明、锐利、广博和幽默。脱口秀演员小鹿是我们有意识地邀请的“90后”女孩。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我们对某个问题的认知角度不断丰富,层次不断递进。这种不断叠加、不断深入启发的讨论过程,非常有意思,我们都觉得从彼此那里汲取了很多营养。

    独立女性的底色,是劳动、创造、坚强和爱

    节目中,我们谈论很多话题的时候,都涉及怎么看待“独立女性”,这是女性解放百余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毛尖作为影评人,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年代大家对独立女性的想象——从勤劳善良的,到勇敢叛逆的,我们的期待一直在变化。我们也谈到了当下网络上对“独立女性”的一些理解误区——要事业成功、要不结婚。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刻板印象和陈规定型。

    就像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人生厨房》,那是一个叫桧山民的97岁日本老奶奶写的。她原本是一个家庭主妇,唯一精通的就是烹饪。丈夫早年去世后,她开了个烹饪班来谋生。久而久之,这个烹饪班成为她给邻居们答疑解惑的一个空间,面对那些有职场压力却还要回家做饭的女人们,上了年纪变得不会和人交往的长者们,她把厨房变成了“厨塾”。

    从表面上来看,一辈子待在厨房里的桧山民奶奶,是一个贴合传统女性气质的人,似乎不能称之为独立女性。但其实,她多年来一直勤奋工作,也用她的生活智慧去帮助别人。所以不能用符号来划定独立女性,她们可能有一万种样貌。我们要看她的精神内核:劳动、创造、坚强和爱,始终是我心目中独立女性的底色。

    当下网络上关于性别问题的偏见和杂音,其实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从《半边天》时代只有官方媒体在呼喊性别平等,到今天每一个自媒体都在发出声音,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与之相伴出现的诸多局限、偏差,以及我们陷入的信息茧房,也在所难免。面对性别问题上众声喧哗的博弈,我们必须一边经历社会生活,一边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成新的启蒙。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读书,行走,见人,投入广阔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偏见就会不断得到校正,变得更加清醒和从容。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