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江南的青涩之美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是宋人王观送朋友到江南的名词,他将江南比成了眉目传神的美女,并嘱:“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文文

    在我的感觉中,一年四季的更迭,以冬春之间最为明显,也最为有个性。冬天像是北方老太太到南方赶场,春天像是南方老太太到北方还礼。两个老姐妹,一来一往,挺来劲儿。

    眼下,是南方老太太一番打扮老来俏,到了北方。走时匆忙,没带什么礼物,摸遍全身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美食,于是就地取材,没有成熟的果品不堪盈手赠,能掏出的只能是青涩。

    我倒是感觉这属歪打正着,没有红的黄的成熟杨梅枇杷,这早春的青涩才是节令的至味——至美之味。如果舌尖有“年轮”,我相信筷子的唱针在我这五十几道年轮唱片上划拉出的旋律,都在为江南早春的“三涩”唱赞歌。

    一是马兰头之涩。马兰这种植物,在我们祖国的版图上,就像汉人,不论南疆北国,都有它的芳踪。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海南岛椰林、东北大平原,当然,还有我的故乡鄂东南小山小河小平地的丘陵地带,马兰家族都能人丁兴旺。但似乎只有江南人将其当美味,请上桌面。我也是到了苏州才吃上并渐渐痴迷这道菜的。初尝,只有略苦略涩感;但吃了几次,就上瘾了,这道略苦略涩之味居然可以一扫口中油腻,返璞归真,越嚼越有味。初春的鲜嫩马兰之头,可清炒,也可配香干凉拌,爽口明目,属药膳。如今,每到开始减少棉衣绒衣时节,我的舌尖就要伸到空气中探寻马兰的信息了。当然,这也就等同于探寻春的信息。

    二是枸杞头之涩。枸杞浑身是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对其赞美不已,吃枸杞头是华夏大地都知道的。但在我的故乡,吃枸杞头都指望野生,野外碰到了,就如同锄地锄出一个金元宝,掐一把回家炒炒,尝尝,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可遇不可求。苏州人的菜场不得了,一到春天,每个摊头都有得卖,围购者也众多。一问,原来是有人专门种植。

    固有的观念中,人工种植形同人工用饲料养殖,营养和口味总是难及天然好。但枸杞的种植有例外。枸杞天性中的苦涩味,使得害虫不敢来侵袭。又因为非草本而属木本,根深劲头足,人工种植的过程是一劳永逸,种下了它们绝不娇生惯养,无须伺候,其不自学也成才。种植人从来不上农药化肥,其照样春来枝头长嫩薹,掐下来上市大受欢迎。种植与野生几无差别,其规模效应仿佛是股市中的牛市行情,各类股普涨,大家共享盈利,只要想吃就能吃着,买回家下锅,然后向餐桌的盘子伸筷子,早春就慷慨分你一杯美羹。

    中国的枸杞产地以宁夏最为出名,但他们收取的是枸杞果,不感兴趣这春天萌发的嫩枝,只有江南人对这早春伸头探脑的枸杞头痴迷,并互为影响,竞相追捧。我每每举箸欲探访这一大碗伴着紫汁的枸杞头,就感念春天的内涵丰富,魅力无边。我记得湖北故乡人炒食枸杞头时,有人喜欢撒一把白糖,以减轻苦涩感,这让我深感可惜。我之所以喜欢枸杞头,恰恰就是冲着这涩味而去,好的就是这口。咀嚼中,有一种郊外光头体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感觉。

    三是碧螺春之涩。茶味的普遍真理,原本是清香中的苦涩,据说最初是僧侣们打坐诵经时用以提神,后来渐渐被尘世芸芸众生的具体实践所认知,不知真假,只是感觉有些道理,有这个可能性。中国的茶文化丰厚浓酽,不敢碰及,这里只聊个体体验。十大名茶也都比较着喝过多次,都喜欢;不入名门的沱茶茯茶炒青茶,我也能感受到其各有各的独特魅力,因人而异。但个人客观评判,就春天最早叩问人们舌尖味蕾的茗类比较,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无疑最佳,没有之一。我在不少场合说自己不喝碧螺春,只喝炒青,一是感觉碧螺春性价比不高。再就是感觉自己凡夫俗子,也不配享用。如同记忆中的初恋,面对那个她,未及开口已经掌心冒汗舌尖打结,自卑是堵比天高的墙,最后成了一生的隐痛和念想。如果抱定宁食仙桃一口舍却凡杏一车的决绝,那么,何妨每年面对早春明前碧螺春,咱就奢侈一把,喝它个一杯两杯呢?茶至三开,不等茶味完全淡下去时,就将茶叶全部嚼食,一点都不浪费,也算不负对其一腔仰慕。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大约是大江长江大湖太湖和大海东海,阳光水汽加风速温度湿度,在一个最美丽的时刻逢上最美丽的地方以及最美丽的早春一芽,万千宠爱聚一身,造就了这碧螺春的超凡脱俗。碧螺春,春碧螺,碧螺颗颗春色无边,水袖一抖,翘起兰花指指点处,最是那袅袅昆曲唱腔般的幽幽一涩。

    对网络上雨后春笋般爆出的新词,我常常带有抵抗或者说抵触感,但对诸如一些大明星出道之前的早期照片,称之为“青涩照”,我倒是非常喜欢这个词,认为堪称传神而到位。大红大紫了的明星,很多人远远不如初出道或者尚未出道时隐约可辨的笨拙中显灵气可爱。早春的涩味,就有着这股灵气,这般可爱,仿佛穿越冬天禁锢的一缕闪电,引领我们走向红红绿绿香香甜甜的美味四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是宋人王观送朋友到江南的名词,他将江南比成了眉目传神的美女,并嘱:“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明眸善睐的美女与我想象中的老太太不大吻合,但我还是固执地以为老太太更充满江南的温情。老太太是资深美女,是祖母。只有在祖母的襟前,我们才有资格装嫩,以及探寻漫无边际的青涩之美。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