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新品发布会要来了的消息在业内流传,这次苹果可能发布AirTags,iPad Pro,AirPods,Apple TV等产品。
2021财年第一季度,苹果营收达1114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这是苹果历史上总收入最高的一个季度,更创下了大中华区单季度收入之最。
2021财年第一季度,苹果大中华区收入达到213.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7%。这巨大的增长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苹果大中华区掌门人葛越。
临危受命,空降中国
2017年的苹果大中华区业绩并不好看:营收连续下滑、市场份额也下跌。
中国国内也陆续出现强劲的竞争对手,比如华为,这些国内厂家生产的智能手机价格更低、性能也越来越好。
此外,还有监管新规的影响。
为了挽救大中华区的市场,苹果“空降”了一个全新职位——“大中华区主管”,这就是葛越的新职务。
当时《纽约时报》报道称,这一职位可能是“技术行业中最棘手的职位之一”。
临危受命,这位低调的华人面孔能挽救苹果业绩吗?
事实证明,葛越来了之后确实使苹果中国区的业绩实现了2个财季连续同比增长,但同时,也饱受新危机的考验。
2017年底,苹果出现了“降频门”——在电池老化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限制其性能。
这一事件当时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苹果的声誉,更使其狠狠出了一把血,全球多个国家出现了数十起集体诉讼,诉讼金额加起来逼近万亿美元,而当时苹果的市值只有9000亿美元。
为了安抚消费者,苹果承诺降低全球过保修期iPhone的电池更换价格。在中国,更换电池的价格从608元降低到218元。
技术出身的大中华区主管
作为苹果大中华区主管,今年48岁的葛越直接向苹果CEO库克和COO 杰夫·威廉姆斯汇报工作。
她在2008年加入苹果,担任无线技术副总裁,负责几乎所有苹果产品的蜂窝、Wi-Fi、蓝牙、NFC、定位和运动技术的开发。
她还在为iPhone和iPad开发新的中国特色功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二维码支持、短信欺诈预防,以及支持手机号码注册Apple ID等“本地化”应用。
尤其是支持手机号码注册Apple ID,此前中国用户一直希望能用手机号直接注册苹果ID,而这一规定直到葛越上任后才得以落地。
其他的改变还包括:Apple Pay支持地铁刷卡,iOS、macOS和watchOS三大系统中的原生应用更新了中文名称,在苹果微信公众号中还可以很方便地查到iPhone的保修信息等。
许多外国公司通常委派销售或监管部门的人担任大中华区主管,而苹果却任命了一名软件工程经理。
而从以上的功能细节更新来看,这位技术出身的高管从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出发,虽然是功能更新的“小变化”,却得到众多员工的认可。对中国果粉“把脉”方向新颖,却也有效。
乔布斯挖角
据报道,最初是库克向葛越抛出了橄榄枝,但是,当时葛越已经是美国手持设备制造商Palm公司的无线软件工程技术总裁,并立志要把Palm做大做强。
已经在Palm名利双收的葛越面对库克的邀请不为所动,表示“要生孩子,无力分心”,后来乔布斯亲自打电话邀请她“一起吃饭聊一聊”。
晚餐上,乔布斯一个比喻打动了葛越。乔布斯说:我有一个邻居,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本来很想要一辆法拉利。但他放低了自己的要求,以为加大了马力的大众汽车,可以跟法拉利媲美。最后,他只得到了一辆噪声很大的大众汽车。Palm只能是Palm了,潜力有限,不如来苹果!
“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只有水喝,”葛越后来回忆说,“我上当了。”
最终,葛越选择了乔布斯口中的“法拉利”——那年后半年,她加入了苹果。
就这样,葛越陪伴苹果走过了9年,直到2017年,当库克准备真正进军中国市场时,他明白,需要一个头脑清醒、脚踏实地的领导者,他想到了葛越,这个令他印象颇为深刻的中国人。就这样,葛越回到中国上海,“忙”了起来。
葛越来自沈阳,16岁时由父亲陪同,前往加拿大读书。葛越的父亲做过高校教师,也做过企业顾问。可是,为了送葛越出国读书,他放弃了国内优渥的工作和机会。在国外,靠着父亲送披萨、当门卫等各种零活,葛越念完了大学。
葛越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蒙弗雷泽大学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又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来源: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