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粒蚕豆带来的课堂间花絮,感觉蚕豆才是这出戏的导演。
■ 老九
去菜场买菜,买得一袋带荚的蚕豆回家,一一剥开,炒出碧绿青翠一大盘,香气四溢。未及品尝,在菜场,在菜场回家的路上,在剥荚取豆的啪啪中,在洗豆和倒豆下油锅的声音中,有关蚕豆的记忆早让我数度咽口水了。
蚕豆是南方早春的绝美食材。它模胚大,上市早,是对农人青黄不接之际的仁厚馈赠。我甚至略带夸张地认定,不妨设定一个小小的蚕豆节,以此来感谢这粒金豆子带给人间的福音。
童年的故乡,一到蚕豆问候村民的时节,母亲们往往都带着成群结队的孩子一起来到生产队的地里。带豆的高大豆萁被大人连根拔起,堆放在地边,母亲就带着孩子席地而坐,在豆萁堆边一根根顺杆摸豆,剥豆。孩子们好动,一动就发热,破旧棉袄都脱下扔在剥去豆的豆萁上,哪肯好好干活,一个个像撒欢的地老鼠,疯玩去了。期间,他们会塞一粒两粒生豆进嘴,嚼食,大人也不阻止。大人自己也会趁旁人不注意,抓一小把生豆,填入口中充饥。生产队根据人口分豆,这天的中午或晚上,家家都会有一鼎罐闷熟的蚕豆,整个贫瘠的村落都弥漫了熟蚕豆的香味。大人孩子每人都是满满一碗蚕豆当饭,连带蚕豆皮一起入口,咀嚼,吞咽。大人有经验,早早一旁放一碗水,知道这个蚕豆面得很,淀粉多,孩子吃急了咽不下,会噎得翻白眼,于是,赶忙去揪其耳朵,以耳提面命之势,灌水,并叱骂。
我那时与奶奶相依为命,她会提前将熟蚕豆剥皮,让我吃不带皮的豆,一边提醒我慢吃,一边将那剥下的豆皮连同她自己碗里的豆一起吃下。
但生产队的蚕豆不会全都这样收取,除了吃一两顿鲜豆解馋救急,别的蚕豆仍让它们立在地里,要等到它们完全老了,才将秸秆砍倒,放到禾场暴晒,让它们自己炸裂,这些老豆既是来年的种子,也便于存放到冬天,另派用场。这时,禾场边就有人监视了,目光也变得有些虎视眈眈了,肚皮不饿的人大多不会食生豆,防范的是有人装在口袋偷回家。仓廪欠实,也怪不得人们礼节缺失。
我查阅过有关蚕豆的资料,说有“南豆、胡豆、佛豆、罗汉豆、兰花豆、坚豆”等诸多别名。其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部至北非亦有分布,中国各地有栽培,以长江以南为主。但我对与蚕豆相关的描述有些不满意。什么“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戟头形或近三角状卵形”,什么“花序腋生,花梗近无,花萼钟形,花冠白色,子房线形无柄”……关键的东西不说,在农作物中,几乎所有的茎都是圆柱状,水稻小麦、棉花苎麻、高粱玉米、黄豆豌豆,都是。但芝麻的秸秆却是方的,矩形的。另一个,就是这位蚕豆兄,它的杆儿也非圆,方的,空心的。这个特点不道明,不懂对比,算什么介绍?而介绍它们的花,一定不能少了蝴蝶翅膀的比喻,才是对蚕豆花最精准传神的描述。
当然,我颇喜欢关于“罗汉豆”的介绍。这就是鲁迅先生《社戏》里写到的美味蚕豆。一群孩子,夜晚摇船去看戏,老戏对于孩子们吸引力有限,但回来路上偷蚕豆煮着吃,通过罗汉豆写乡村孩子们的无私、能干,写老农没有文化敬重文化的朴实,非常生动感人。所以文章的结尾说,他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我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这篇不短的作品,几乎能背诵。并且,我感觉他本人也非常喜欢蚕豆,笔下的蚕豆也因了这种喜欢而不朽。
因为,他在精致短篇《孔乙己》中,再次妙笔偶得写到蚕豆,就是那个重要道具茴香豆。没有这个道具,如何写得孔乙己的“不多不多,多乎哉”?如何写得回字四种写法的酸迂?前者的罗汉豆是蚕豆嫩时,后者的茴香豆则是蚕豆老了。我在菜场买的蚕豆品种叫吴江青,好品种。还有一个品种叫牛踏扁,也极妙,圆大饱满,像光头罗汉。估计罗汉豆的得名就是从这种豆得来的灵感。但我总是联想到乡间土路上的牛蹄印,想起牛们忠厚温顺的奉献,就不觉将豆多抚摸几下,似乎能间接摸到牛蹄子。
蚕豆并非一律愈嫩愈值钱,这一点不同于茶叶。蚕豆其实有点“庾信文章”的境界,老了更妖气十足,成了铁蚕豆。乡村过年,铁蚕豆可是主角,孩子们的最爱。这个大约就是“坚豆”的来历吧,但我们乡下不喜欢这么文绉绉的名儿,称其铁,更贴切形象。暗含那层没有一副好牙口者别想享受的意思。
一些家底殷实母亲又能干的人家,会将这晒干的铁蚕豆先用水发胀变软,拦腰切个口子,再晒干,过年时节,油爆蚕豆,那几乎是散乱文字提炼成了精美短诗。我读小学时,见离校近的同学在冬天里带着火笼上学,这些火笼不及苏州的铜手炉高档,乃是一种陶制品,火种在笼中的草木灰底下,能保温大半天。他们还非常机灵地利用火笼炮制蚕豆,让人叹服。就是用一个比铜钱略大的小铁盒,装过百雀羚面油的小圆铁盒,放进一粒生蚕豆,盖严,煨在火笼热灰中。有时是上课中,老师讲课正起劲,忽听得课桌下嘣的一声闷响,大家心知肚明却也不动声色,老师也照讲不误。但偏偏这个盒中豆已爆开,再煨下去就可能焦掉,主人只好偷偷翻出来,一粒豆立马带来课堂间香气四溢。偏偏有唯恐天下不乱者,装作好学生举手,举报有人课桌下嘣豆。窗户纸一经被捅破,老师只好处理,走下讲台连豆带铁盒一同没收。但因为讲课被打断,耽搁了大家时间,他会很生气地盯举报者一眼。
举报者往往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搅局,嘀嘀咕咕:“维护纪律,怎么就错了!”
老师洞若观火,知道越纠缠越没完,就笑一笑,继续讲课。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粒蚕豆带来的课堂间花絮,感觉蚕豆才是这出戏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