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什刹海

江南古镇人


    徜徉在古镇,想象着一个人与其家族、与其籍贯的文化渊源,虽然是信马由缰,与众多游客一样随意用手机拍摄一些古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但我仍然能从空气中辨析到我笔下主人公的信息,是那样若有若无,又是那样微妙可感。

    ■ 曹荪

    江南古镇,是江南最宝贵的人文景观之一。

    古镇众多,各有各的特色。比起周庄和同里,吴江区的平望镇的悠久历史可能不在其下,格局气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如今天南地北的游客向往度来看,知名度显然还是要略低半个头。周庄、同里的名气大,那是因为古朴的民居保护得好,旧时江南似乎一直定格在那里,像平静的港湾,水流不急,小巷空闲,随处都慢悠悠的。这种慢,有些像长寿的乌龟一样,一派静气,处事不惊。而平望呢,交通太过发达,有繁忙繁荣的大运河,带着火车一样的船队,从古镇日夜经过,往来穿梭。到了现当代,又有连通外省浙江南浔、乌镇、安吉的湖州公路,更是去往本区盛泽、震泽、铜锣、桃源等古镇的必经之地,忙忙碌碌的人流,忙而有序的物流,让这座古镇动若脱兔,竖起耳朵,时刻保持机敏的反应。

    如果用动物来表现不是太雅的话,那不妨还是用一个多兄弟的家族来作比吧。一母所生,但有的兄弟似乎天生运气比较好,读书读得进,就使其长期养尊处优,白白净净保养得极好;而有的兄弟天生就是劳碌命,从小就愿意帮助父母挑起生活的担子,聪明勤奋,不怕吃亏,为家族的生计做了大量的贡献,甚至为帮助父母一同供养别的读书的兄弟作出牺牲。所以,后者胸部和胳膊都隆起发达的肌肉,面孔红黑,与细皮嫩肉无缘,长期的劳作也让其手指骨节有些粗大变形,脊椎有些前拱,面容也略显疲惫和苍老。

    显然,后者就是我印象中的平望。

    我是非常赞叹那种从小懂事的男孩,因而,我也毫不犹豫地在内心将大拇指给了平望这座古镇。

    只要一提到平望,我就会条件反射般想起唐代诗人王湾的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第一句中的“阔”,是“潮平”带来的结果。春潮涨起,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而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中的“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首诗,气象格局不凡,写的是景,写的也是唐代的气象。而我本人,却更喜欢“海日”和“残夜”,“江春”和“旧年”的嬗变逻辑,其内在的哲理。一轮崭新的海上旭日,却挣脱了残旧的夜气,而江上明艳的新春景象,正是从那个带有陈旧背景的旧年而来。因为这诗的开头就有“潮平”字眼,这个“平”,与平望有一种形神的呼应。

    平视望去,江天辽远,帆影与海日,旧年携新春,感觉人呼气都变得舒畅无比,心胸坦荡。

    不但王湾的诗句我条件反射般想起平望古镇,诗圣杜甫的诗,每每读到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同样也会想起平望。平望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么星星低垂而平野广阔,月引波涌而大江东流。平望给世世代代来来往往的人们,也是如此大气磅礴,慷慨豪爽。

    在这里追梦,总会是携梦乐而忘归,或满载而归。

    我到过平望好多次,有时是经过这里,也有好多次是专门到这里参加文友们的活动。仔细回忆,第一次到来应该是1991年的夏天,那时我还在一家企业报工作,蒙苏州文联抬举,选拔我到菀坪体验抗洪救灾,也就是深入生活。那时我尚未“而立”,是第一次到平望,也是第一次到吴江。

    今春,为写吴江的院士,我再度来到这个镇。这里,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整十名。这十名院士中,年龄最长也最先入选中科院院士的是黄文熙。虽然他出生在上海,但父母是从平望到上海经商,他的文化背景是“乡绅”,带有浓厚的平望气息。

    我徜徉在古镇,想象着一个人与其家族、与其籍贯的文化渊源,虽然是信马由缰,与众多游客一样随意用手机拍摄一些古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但我仍然能从空气中辨析到我笔下主人公的信息,是那样若有若无,又是那样微妙可感。我似乎从这座古镇上依稀领略到了院士少年时代的神采和格局。

    黄文熙生于清末,他少年时代求学,愿望是毕业后能考取一名报务员或海关职员,然后就业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父亲经商因为时局的不稳定而屡遭失败,因而家境日趋困难,他想做一名收入稳定的职员。后未能如愿,考取的是广州暨南大学商科。中途,他插班到南京的中央大学,20岁毕业于中央大学 。

    从广州北上到南京,从珠江水系变为长江水系,他江边眺望江水悠悠东流去,让流水既问候上海的父母,也致意故里的平望。

    1933年,黄文熙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一届留美公费生,之后又在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并且这期间获得了重要科学奖。回国后,不但是科研者,还是工程师,深入江河建设第一线指挥施工。黄文熙被誉为中国内地的“岩土泰斗”,是我国土力学学科奠基人之一,又是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他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几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为江苏、为中国、为世界的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许多为民造福的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三峡工程,都倾注了心血和智慧。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教育事业60多年,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他也为吴江的后学们,树立了追赶的标杆!

    黄文熙于2001年1月1日于北京病逝。中国的科技天庭上,一颗巨大的星辰坠落。

    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这位杰出的平望后人,如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没有机会回平望故里看看,自然也是憾事。但平望人绝不会责怪他,只会为他的好男儿志在四方而自豪。他就是平望的骄傲!

    我想,在以后岁月的某一天,众多的游客到平望来旅游,在莺脰湖,在小九华寺,陶醉于平望的乡村古镇景色;其中,有某个年轻人说,这里是他们家先人的故居,某条小街有他的太爷爷、爷爷辈的足迹,可能别人听了不往心里去,但我却从中看到一段关于吴江、关于平望与中国科技结缘的辉煌故事。

    一个古镇读书人,为古镇注入了另类值得一读的内涵。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