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神山村的那个石碓


    坐落在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村在深山,人在深山,千百年来,山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聆听的是阵阵竹风,呼吸的是甜甜空气。泉水淙淙,流着平常的韵律;翠竹青青,押着平常的韵脚;鸡鸣狗吠,唱着平常的歌谣;鸟语花香,弹拨平常的宫商角徵羽。

    ■ 刘诚龙

    久有凌云志,再上井冈山。

    20年前,我朝圣过井冈山,那是一个秋天。此次再来,是在初夏,初夏里的井冈山,依然还看到乡亲们的灶屋里,条条簇簇,挂着柴火腊肉,那是一道岁月留香的绝味,闻一闻便香透五脏六腑。

    这次,我到的是神山村。

    神山村群山环抱,翠竹绕村庄,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潺潺湲湲,叮叮当当,树木扶疏,清泉流韵,还真像是我老家的情景再现。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20年前,我来井冈山的时候,苍山如海,翠竹如涛,很多老乡住的还是竹楼与茅檐,那次,我没来神山村,我想,万山丛中的神山村,也是茅檐低小的吧。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不是高楼华堂,却已然到处莺歌燕舞,旧貌焕新颜,神山村的老乡,不再红米饭、南瓜汤,而是鸡鸭鱼,野菜当保健汤。在灶屋上的腊肉,不是青黄不接时候的救济,而是让生活时时出味的牙祭。

    我在一位老乡家的偏厦里,看到一只柴火灶,上方挂着一串串腊肉,被柴火熏得黑亮黑亮。

    在这位老乡的堂屋里,还摆放着一只炕桌。炕桌很旧,也很小,四周已被磨得滑亮水光,这是一只平常的四方桌,主人家用过很多年,没有任何铺金雕银,只有深嵌的日痕月迹,桌上盖着一块厚塑料,掀开塑料,木桌坑坑洼洼,有很多划痕。

    所有的一切,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江西湖南一家亲,湖南人到江西,逢人喊老表,男的叫表哥,叫表叔,女的叫表妹,叫表婶。当年,毛泽东也是这么喊江西老表的。500多年前,江西先辈带儿带女,百里千里,迁徙三湘,江西与湖南,便这样成了血脉相连的亲戚。而在神山村,我却没想到,这里是反迁徙,不是江西老表迁移湖南,而是湖南先人迁徙江西。神山村的村民,99%都是从湖南过来的。

    一声江西老表,热泪落君前。这不就是我们坪上吗?同行的,有个坪上小妹,她对这里也没有陌生感,认定这里有她熟悉的气息,不觉得这里是异乡,而是故乡。

    在神山村,我听说了一个故事。80多年前,烽火岁月,戎马倥偬,毛泽东来到神山村,到一个老农家里,与之拉起了家常,嘘寒问暖,闲谈桑麻。毛泽东听到神山村这位村民,也是一口湖南话,便问他哪里人,老农民告诉他,是湘乡人。毛泽东便紧握其手:老乡好啊。我没有追问后来的事,只是暗自猜想,毛泽东到老乡家做客,老乡一定会炒一盘香气溢满胸间的辣椒炒腊肉招待他吧。

    习近平总书记也来过这里。

    神山村有个石碓,就在一位农民的家门口,圆圆的,灰灰的。已在那多少年,没人知道。从前当是一块青色料石,乡亲们将其外琢里雕,雕琢成了一副石碓,日久天长,岁月给石碓镀了颜色,镀上了沧桑。

    就是这个石碓,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神山村的时候,还与山民一起用它舂过糍粑。

    见到石碓,我好生亲切,见到石碓舂糍粑,更甚。小时候,新年脚步嗵嗵嗵从大地走来,舂糍粑便是少不了的旧节目。白花花的上好糯米,蒸在木笼里,热气缭屋堂,清香入肺腑,母亲掀开盖子,把手伸进蒸笼里,细细一捏,一捏便黏,喊一声起锅,便用脸盆挖一盆糯米,倒入石碓里,我们便争相操粑柱,嗬嗨嗬嗨,嗦啰啰喂,舂起糍粑来。

    在我心里,石碓不只是过年的节目,还是时时可以舂出的好生活。

    神山村的这个石碓,如今依然摆在这个农民的家门口,逢年过节,还舂糍粑。

    坐落在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村在深山,人在深山,千百年来,山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聆听的是阵阵竹风,呼吸的是甜甜空气。泉水淙淙,流着平常的韵律;翠竹青青,押着平常的韵脚;鸡鸣狗吠,唱着平常的歌谣;鸟语花香,弹拨平常的宫商角徵羽。

    居于深山老林里的神山村,时不时有远方的亲人,脚步铿锵,踏上这方土地。

    我爬过一道山坡,一位表嫂正站在自家门口蒸米粑,热气如白雾袅绕着。是嘴馋吧,我问可否吃一个,多少钱?表嫂掀开蒸笼,里面很多米粑,大小如鸡蛋,滚热滚热的,大嫂说:尝吧,尝尝没事。我便不客气,伸手从笼里抓了一个,放入口中,好糯,好香。

    我猜想,这米粑肯定有伟人也尝过,不过,大人物与小人物,在山民面前都是一样的,井冈山老乡,或与所有地方一样,都行进在时代潮流中,而在时代大潮中,表嫂保持着那份山民的淳朴,这,就是初心未改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