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香肠、晾腊肉,不仅意味着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更是见证一份美味诞生的过程。虽说现今食物的选择多种多样,然而腊味那种历经时间和烟火熏陶的味觉记忆,却代代相传。
腊味,留下冬日阳光的吻痕,充盈着一年丰收的喜悦,演绎着人们在萧寒日子里的活色生香。当腊味飘来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围坐迎新的幸福时光。
■ 刁雪萍
每年12月,四川家家户户就开始了冬季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挂香肠、晾腊肉。挂香肠、晾腊肉,不仅意味着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更是见证一份美味诞生的过程。
小时候记忆中,每年冬天,外婆的灶房上总是挂有黑不溜秋、硬邦邦的腊肉,洗净后用清水煮熟切成薄片,肉皮胶质有嚼头,肥的部分晶莹剔透,瘦的部分绵糯咸香,散发着松柏特有的清香,吃起来醇香不腻。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年我越发念旧、怀旧,岁末总是思念那家乡的腊味。2021年岁末,我又踏上了寻腊味备年货之旅。
“腊味”:是传统年味,更是最浓郁的乡土味
2021年12月4日,我从重庆市区沿江驾行,半小时车程就来到了位于长江峡岸的铁山坪。在郁郁葱葱的大山中,女友莉莉家的这几间蓬屋十分简陋,青苔石阶,竹篱做栏,石瓦为篷,房前向阳坡上都是绿油油的菜地……
每到冬至前后,莉莉和她先生都会去各村采购刚宰杀的新鲜猪肉,用来做腊肠、腊肉。做香肠的肉主要是猪前腿,而腊肉、酱肉主要用三线肉。传统做法肉一般不清洗,更有利于存放和保鲜,但莉莉会用温热水先洗干净猪肉,她觉得这样肉没有血腥气、更干净卫生。
洗净后的猪肉,需挂在风口处晾干一小时左右;然后剃除淋巴、骨渣、肉筋等杂质,肥肉切成丝,瘦肉切成片,这样灌好的香肠肥瘦搭配才均匀,一般是肥瘦二八开,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适当调整比例。做腊味的配料有川味和广味两种,需将配好的料和肉放在一起使劲揉搓,这可是个力气活。
从市场上采购的盐制猪小肠,是肠衣,要用热水反复灌洗干净,去盐的同时也防止打结,还要检查是否有破损。莉莉一直坚持全手工灌制香肠,先用小竹筒套上肠衣,将和匀的猪肉从竹筒灌进肠衣里,再把圆鼓鼓的肉肠打上结就行了。灌好的香肠还要用50多度的温水将表皮漂洗干净,去掉表面盐分,避免泛盐霜影响外观。然后挂上二三天,让山风吹干上面的水汽。
成就腊味灵魂的是熏制过程。熏料一般为松柏枝,还要加上山坡上割下的野黄菊、琵琶叶以及柑桔、核桃壳等。莉莉家的熏房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铁皮房,顶上挂满了要熏制的腊肠腊肉,下方铁锅里放上熏料,烟火慢慢熏烤,其间尽量避免明火,需要烤一天、歇一天,约半月左右才能出成品。这一天,我们也跟着莉莉学做腊肉,DIY一份2022年春节的年货。
“吃刨猪汤”:腊味就酒,咏唱“家和万事兴”
上周末,莉莉家喂养的两头黑山猪要出栏了,按照风俗要请村里的邻居和亲朋好友一起热闹一番,当地人称“吃刨猪汤”。我也有幸受到邀请,顺便去取回上次在莉莉家做的腊肉香肠。
半山腰上烟火袅绕,此时的腊肠腊肉已从熏房里取出,挂在山林中吹去烟尘气。阳光下那一串串、一块块的腊肠腊肉,金灿灿、油晃晃,香气扑鼻,看得我们直咽口水。午时,刨猪汤宴开始了,桌上有新鲜猪血做的酸菜汤,有回锅肉、泡椒猪肝、猪蹄炖莲藕……腊肠腊肉自然也少不了,再喝两口山里窖藏的白酒……
那天,我们在挂满年货的院坝里,升起红泥火炉,煮上白茶,还摆上古琴,大家嗑着瓜子,聊着天。我抚琴一曲,女友们唱歌、跳舞助兴,和着莉莉家“吃刨猪汤”的迎新活动,好一派“家和万事兴”的画面。
此时,有人提议行酒令说一说关于腊肉香肠的诗,其中两首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据说当年陆游被罢官回到老家,农村热闹的迎春仪式让他倍感温暖和希望,于是就有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三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杭州做官时,有朋友送给他几块腊肉,于是有了《吴春卿郎中饷作古句》:“老夫畏热饭不能,先生馈肉香倾城。霜刀削下黄水精,月斧斫出红松明。君家猪红腊前作,是时雪没吴山脚。”
其实,对于远在他乡的人来说,再多的不如意,只要切上一根香肠下酒,那熟悉的家乡味道就能让人暂时忘却一切烦恼。因为那里有妈妈的味道,有根的味道……虽说现今食物的选择多种多样,然而腊味那种历经时间和烟火熏陶的味觉记忆,却代代相传。
腊味,留下冬日阳光的吻痕,充盈着一年丰收的喜悦,演绎着人们在萧寒日子里的活色生香。当腊味飘来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围坐迎新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