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时尚生活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时尚生活

我在他乡烹“小鲜”


    每解锁一项新的烹饪手法,我都有种生活技能升级的快乐。而拿回一顿饭的掌控权,也就等于拿回了一部分生活的掌控权。下厨做饭,让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了一个可以喘息的出口,让乏味的日子涌动出更丰富更鲜活的滋味,让这段在他乡的时光始终蒸腾着最亲切、最贴心的饭菜香。

    ■ 徐媛

    2022年伊始,我默默许下一个小小心愿:好好做饭,好好吃饭。

    曾经觉得,每天忙忙碌碌工作,下班还要进厨房做饭,实在是种负担。可自从来到异乡,因为疫情不得不自己做饭之后,却意外地在厨房里体会到一种幸福感,一种虽“治不了大国”但愿意“烹烹小鲜,讨自己欢心”的满足感。

    我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着,一边看着炉子上的锅,一边调着手里的料汁,完全没空去想什么烦心事,只专注在眼前的色香味上,汤水沸腾出令人满足的香气,也消弭了所有疲惫与烦忧。

    做饭久了,我也逐渐掌握了几个拿手好菜,从初级到进阶,从一板一眼照着菜谱来,到自己也能凭感觉随意发挥出“创意料理”,每解锁一项新的烹饪手法,我都有种生活技能升级的快乐。

    去年立冬时,我还斗胆邀请朋友来家里包饺子吃,一大早起来和面拌馅,饺子出锅后拍了几张照片发到家庭群里,也是在换个方式跟爸爸妈妈说:“放心,我在外面挺好的,每天都在好好吃饭。”

    跟许多游子一样,独自在异乡打拼的最初,总难免过上一段“兵荒马乱”的日子。那时别说做饭了,连日常作息都是一团乱麻。附近的外卖几乎都点过一遍,大同小异,重油重盐,吃到嘴里乏善可陈。最后,身体先于味蕾发出了警示,迫不得已我学着下厨给自己做饭吃。

    起初做饭,想的可不是“培养厨艺,精致生活”,更多是在脑海中盘算着:今天中午煮一锅鸡肉咖喱,再蒸点米饭,一份份装好冻起来,可以上班带一份当工作餐;冰箱里有一把青菜,晚上煮面条多煮一点,剩出一碗正好明天当早饭;家里除了土豆、鸡蛋没有别的食材了,周六日必须抽空去趟超市。还有,家里的酱油、醋也快用完了……虽然有点繁杂、有点琐碎,但我却在这些与自己的念念叨叨中,在一日三餐的计划与打点中,生活渐渐规律起来。

    其实,拿回一顿饭的掌控权,也就等于拿回了一部分生活的掌控权。在繁重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里给自己做一顿热乎乎的饭,踏踏实实吃了,才有底气对自己说:嗯,我在好好生活。

    尤其在寒冷冬夜里,汤锅在“咕嘟咕嘟”呢喃着,好像在给主人喊“加油”。那一刻让我从被绩效、房租、户口等填满的生活里短暂抽离出来,大脑愉悦播放着儿时与家人一起吃吃喝喝的幸福画面……每到吃饭时,故乡的样子便眉目清晰起来。

    我还因为“还算拿得出手”的厨艺,结识了几位同在异乡也喜欢自己烹烹“小鲜”的好朋友。过节时,我们都要聚在一起搞个“宴”,互相展示自己家乡的“小绝活”。如北方朋友做煎饺时,会调一碗淀粉水浇在锅里,出锅后饺子底会铺满漂亮的“蕾丝花边”;广东朋友拿出炖汤秘密武器“五指毛桃”,我们都喝到了这辈子喝过最好喝的鸡汤;还有浙江朋友,会在炒花蛤时用家里带来的绍兴酒代替料酒,那个滋味确实更妙。

    这些虽都是些“小鲜”,但每一道都是我们关于家乡的记忆与思念;谁都不是什么地道的大厨,可热热闹闹挤在一起做饭时,就都成了故乡风味最有力的“发言人”。每当这时,就会由衷觉得:做饭真好,能把食物做出亲切又好吃的味道;在他乡辛苦生活,却仍有一颗愿意为自己烹“小鲜”的心,真好。

    冒着热气的碗、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冰箱里满满的食材、虽不大却清爽的厨房……这一切,都让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了一个可以喘息的出口,让乏味的日子涌动出更丰富更鲜活的滋味,让这段在他乡的时光始终蒸腾着最亲切、最贴心的饭菜香。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