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兆丰年》《丁香》《王贵与李香香》……当一幅幅灵动的纸贴画作品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呈现时,今年80岁的“非遗”传承人刘书琴向评委娓娓道来自己与纸贴画结缘30年的感悟与传承,凭借高超的艺术水平、独特的创意理念和坚守传统文化的初心,刘书琴一举摘得大赛最优创意奖和助力贵州苗绣+产业入围奖两个奖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刘书琴是辽宁抚顺市手工艺界的典型代表,她醉心于纸贴画,和纸打了一辈子交道,其画作的立体感和明暗交错间呈现出似油画又似摄影的视觉感受,被誉为“相机也拍不出的效果”。
耳濡目染的艺术启蒙
说起自己的艺术造诣,刘书琴总是会谈到自己的母亲和祖母。刘书琴在儿时就跟着母亲走街串巷靠着卖剪纸画补贴家用。被誉为“剪花娘子”的母亲给了她最初的艺术启蒙。
“那时候都是单一的颜色,但母亲却告诉我要想让花更好看,就要在染色的时候考虑到颜色的深浅,这样染出来的花才立体。”刘书琴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母亲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教会了她绘画中最重要的因素:明暗关系。
耳濡目染下,刘书琴很小就掌握了剪纸这门艺术,六七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剪出一些图案,上学后又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进入师范学校学习美术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美术老师。
一次,她在班级里看见很多废旧的挂历,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脑海里:何不用挂历剪成图案,粘在黑板上,既漂亮又立体。凭借着小时候的剪纸功底,一幅剪纸板报快速地在脑海中构思完成,一张张废旧的挂历在刘书琴的一双巧手下瞬间变成了色泽饱满的纸贴画,学校师生无不为其立体感和灵动性称赞。
剪纸工艺的现代传承
要想在平面的纸上贴出立体的效果并非易事。刘书琴白天备课,晚上利用孩子睡后的时间反复钻研,将挂历纸按照明暗关系和肌理进行剪切和粘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最终一幅幅立体、生动的纸贴画终于呈现了出来。
剪纸是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而纸贴画则是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传承。“两者都是用剪刀完成的工艺,但纸贴画将二维空间变成了三维立体。”刘书琴告诉记者,纸贴画通过构思、组合,运用精细的剪工和拼贴工艺,作品的表现上具有色彩丰富,光影透视的三维立体空间。她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多彩纸的出现,更新颖的艺术形式呼之欲出。刘书琴创作的纸贴画主要以花卉、人物、风景为题材,色彩丰富、别具一格,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在现代家居装饰上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在挂历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商业宣传单、海报也成了她的创作来源。“这是一门变废为宝的艺术。”刘书琴在创作的同时也秉承着环保理念。在刘书琴家里,记者看到抽屉和柜子里平平整整地摆放着她多年来收集的废旧传单、画报,时至今日,已经80岁高龄的她还坚持捡拾废旧画报,身体力行地教育下一代要牢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刘书琴的纸贴画既有民间工艺的制作,又有现代绘画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中,增强了观赏性和实用性。
因为突破了传统剪纸工艺的局限性,刘书琴的纸贴画与现代家居装饰相得益彰,又被誉为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刘书琴的推动下,抚顺市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顺城区天茂家园顺新社区挂牌成立。为了将这项既贯彻环保理念,又涵盖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承下去,她常常走进社区,为幼儿园的孩子们传授满族剪纸、树叶贴画、布贴画、纸贴画等手工艺技巧。她曾先后走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学院等学校给学生传授纸贴画技艺,主题讲座“深度非遗-技艺传承”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多年来,刘书琴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林晓创建“晓林原创纸贴艺术特色工作室”,带领由抚顺市新抚区39名美术教师组成的“非遗传承纸贴画”小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上大胆探索,创新纸贴画技艺。在刘书琴的悉心传授下,很多学生还把作品带到国外,以纸贴画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刘淑琴最大的心愿就是尽最大所能多参加公益培训和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这项技艺,并希望更多的妇女姐妹们由此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拓展就业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