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项丹平
梅菜扣肉、酸汤肥牛、法式羊排、宫保鸡丁、雪菜蒸黄鱼、清汤狮子头……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在北京某媒体工作的张蕊亲自烹饪了诸多美食,为从老家来看望她的父母大秀了一番厨艺。而这些花样繁多、口味丰富的各式美食,都离不开今年春节以来越来越火爆的预制菜。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从商务部了解到,大数据显示,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央视财经报道也称,3月以来全国各地预制菜销量整体增长明显,其中半成品净菜以及小吃最受欢迎,多个单品销售额比2月份增长超过50%。
4月4日以来,上海市消保委连续5天推出《最新最全居家抗疫团购汇总》,记者注意到,团购供货商中除了蔬菜、大米、禽肉等农产品外,肉蛋奶、预制菜等也包括在内。比如,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就提供了“冲泡/微波米饭套餐”“航空铝盒套餐”以及七菜一饭的“菜肴包套餐”。“目前我们每天出货量都在几万份盒,这些菜只需要微波炉或水蒸加热等方式就可使用,非常方便,保质期也比平常普通菜品长,还可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道道预制菜,成了当下助力上海抵御疫情的“治愈”菜。
预制菜渐成生活“刚需”,八成用户是年轻人,近六成为女性
预制菜,是指将各种食材配以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采取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消费者买回来后只需加热就能食用。相比现切现炒,预制菜可让上菜速度提高10倍以上,也被称为快手菜。预制菜有个专业用词叫“3R”(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就是即煮、即热、即食的食品。
预制菜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欧美国家已流行了几十年。在日本,预制菜又被称为“料理包”,因为只需简单料理就能做成一个便当,深受广大妈妈们欢迎,甚至已占到人均餐饮支出的近90%。
从2021年开始,预制菜也逐渐火遍了中国。《2021—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3469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会突破8300亿元。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新华认为,近年来,新消费的兴起、单身族的增加、年轻人没时间买菜做饭等,让预制菜成了生活“刚需”。特别是疫情时期,许多人居家时养成了做饭的习惯,预制菜便迅速被大众所接受。据阿里巴巴《虎年春节消费趋势报告》,春节期间淘宝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天猫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16倍。还有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盒马生鲜预制菜销量增长345%,叮咚买菜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倍,预制菜已成为2022年最时髦的年货之一。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在预制菜用户中超过八成用户年龄位于22—40岁,近六成为女性用户。盒马生鲜的数据显示,半成品菜是“95后”消费者最爱之一。年轻人是预制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省时省力美味实惠,“轻烹饪”已成为主妇和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一项关于居民近十年食品消费观念转变趋势的调查显示,超过67%的人认为传统烹饪方式麻烦。而预制菜以其简单的操作、稳定的出品,拯救了在厨房边缘徘徊的年轻人,并迅速俘获了他们的芳心。
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时,平素不擅烹饪的“95后”张蕊就为朋友们“玩票”了一把高档“硬菜”——盆菜。她在天猫订购的盆菜,上层放置了大虾、鲍鱼、扇贝、海参、花胶、鸡等,最下层用莲藕、腐竹、萝卜、发菜等蔬菜垫底,盆菜里所有食材经过煎、炸、 烧、煮、焖、卤等工序后再层层装盆,底层蔬菜浸透吸满了上层食材的汤汁,只需简单上锅蒸20分钟就可吃了。“如果有什么魔法能让厨房‘小白’一夜之间毕业,那就是预制菜的说明书。”张蕊兴奋地对记者说。
随着预制菜的逐渐普及,不仅是年轻人,许多主妇也开始尝到了“轻烹饪”的甜头。她们发现,预制菜并没有想象的“难吃”和“不新鲜”,而且不出半小时就能做出一桌丰盛的菜。此外出于健康考虑,妈妈们也不太能接受外卖,而预制菜比外卖更香、更健康,也更有生活气息。毕竟,“炒菜十分钟,洗切一小时”真的让本就忙碌的主妇们抓狂,“轻烹饪”渐成当下都市流行的新生活方式。
“白天工作忙,下班后只想早点‘躺平’,点外卖又担心重油重盐等问题,而预制菜简单加工一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能吃了,干净实惠还节省时间。”平时朝九晚六的白领王欢,之前经常点外卖,或者干脆带着儿子去餐厅。如今她可提前在手机上下单购买半成品的预制菜,比如,切好的肉片、莴笋片、彩椒片被整齐放入真空袋里,拿回家只需下锅炒熟就行;土鸡、玉米、红萝卜、淮山药等搭配好的汤料包,只需倒进锅里加水煮开,就能做出一锅美味的广东靓汤。王欢的儿子喜欢吃西餐,她还常在美团买菜的预制菜中买些西式“硬菜”。比如,平时很费工夫的德国咸猪肘,只要用烤箱加热20分钟即可出炉,皮脆肉嫩香喷喷。此外,烤火鸡腿、脆皮烤肠、菲力牛排、整切眼肉牛排、T骨牛排等预制菜的操作也很简便,用平底锅、烤箱、空气炸锅等加工,几分钟即可出炉。
“疫情以来,像黑椒牛柳、宫保鸡丁、东坡肉、松鼠桂鱼、蒜香仔排、杭州小笼包、猪肚鸡火锅等预制菜我各囤了一些放在冰箱,一炒、一煮、一蒸就能吃,和新鲜的没什么区别,口味还特别丰富。”北京一家金融公司经理李欣对记者说,“最开心的是我还尝试了一道‘国宴菜’——杨梅虾球,它出自曾掌勺国宴的杭帮菜大师胡忠英之手——一颗虾球含有上百颗虾仁,配合鲜猪肉,不含淀粉,口感Q弹;外面包裹了使用红曲粉染色的面包糠,酷似杨梅,红润饱满,喜气洋洋。我只要用油锅炸5分钟,就能上桌;如果家里有空气炸锅,那连油都不用,炸上几分钟即可出锅。”
艾媒数据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人们购买预制菜的主要目的,有71.9%是为了节省时间和麻烦,其次是因为美味和不擅长做饭。的确,与传统速冻食品专攻主食不同,预制菜的覆盖品类更广,味道更加丰富,对食材风味的保留也更加完整。而相比于方便面和罐头类食品,预制菜更注重“健康”,通过冷链运输或冻干脱水等保鲜技术,在尽量少破坏营养结构的情况下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预制菜节省时间、节约食材、分量合适、味道鲜明等优点,完美适配了“懒人经济”和疫情宅家之下人们对食物品质和效率的双重需求,直击都市年轻人在“吃”上的痛点与尴尬。
预制菜品种丰富可家宴可“一人食”,“傻瓜式”烹饪能弥补厨艺短板
如果说2021年被称为中国预制菜的元年,那2022年,从国家层面开始促进预制菜、半成品菜、净菜为代表的餐食革命大爆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创新丰富年节餐食,鼓励提供多品类套餐、自主配餐、网上预订年夜饭食材等服务,鼓励制售半成品和“净菜上市”。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显示,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5156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共有预制菜相关企业超6.8万家,仅2021年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就新增4212家。
的确,现在从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鱼香肉丝、八宝饭等家常菜,到几十元的东坡肉、狮子头等家宴佳肴,还有几百元的花胶鸡、佛跳墙等滋补名菜,基本都有预制菜的一席之地。记者看见在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上,预制菜的种类非常丰富、菜品数以百计,从主食到轻食,从西餐到中餐,从功夫菜到甜品都有。许多预制菜品牌还由最初主打的“全家宴”逐渐延伸至年轻人的“一人食”。京东生鲜餐饮速食业务负责人表示,京东平台近3年预制菜的销售增长超4倍,其间品牌类型、数量、产品形式等不断丰富和升级,“2022年网上年货节”期间,新雅大厨年夜饭大礼包、西贝八道精品菜礼盒、梅龙团圆饭、正大猪肚鸡、安井酸菜鱼、眉州东坡肘子等特色预制菜产品非常热销。据天猫数据,今年除夕的年夜饭,红烧肉、小龙虾、佛跳墙、全家福、花胶鸡位列预制菜前五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在中国,万物皆可做成预制菜。”
采访中,记者的许多朋友都认为,预制菜不仅吃得好,还省时省力,既弥补了他们个人厨艺的短板,也满足了自己在家做饭的烟火气和仪式感。还有一些朋友认为,预制菜包装精美又实用,拿来送人或带到亲戚朋友家一起吃,也是很好的社交产品。
其实,这届年轻人,更需要在“想下厨房但没时间”“想吃好的但怕麻烦”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而预制菜正是做到了这样的平衡——只需“傻瓜式”烹饪、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秀”出满满一桌“硬菜”,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厨神”。预制菜的走红,也折射出餐饮市场家庭小型化、食品消费便捷化和品质化、年轻人厨房革命等新趋势。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时下,一些生鲜平台均已推出春季时令预制菜系列,比如香椿豆腐、腌笃鲜、雪菜笋丝、马兰头香干、葱油蚕豆等,都是我们日常餐桌的春季时令菜肴。春暖花开,不时不食,快打开你家冰箱看看,有没有囤上几个特色预制菜,特别是这些“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