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丽
我的家乡属于苏北“鱼米之乡”,水网纵横、土地肥沃,很适合种植水稻。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的水稻产量低,每户分得的粮食都不多,母亲总是计划着我们一家七口的主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农校毕业、当民办教师的母亲在工作之余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作物。有一年,生产队长和农技员来到我家,动员母亲带头试种杂交水稻新品种。母亲没有过多犹豫就答应了。和父亲商量后,她划出三分之二的责任田用来种植杂交水稻,剩余的田用来种植常规水稻。
那年春天,母亲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杂交水稻的种植上,浸种、育种、播种、育秧、拔秧苗、插秧……忙得不亦乐乎 。农技员也常到田里来查看、指导。
听母亲说,杂交水稻的每亩用种量不到常规水稻的一半,买种子的钱省了一半; 杂交水稻根系发达,插秧时只需插一根,移栽后能分蘖出十多根,所以栽插的间距比常规水稻要大一些。
那年暑假,母亲每天都会去稻田转悠,按照杂交水稻种植技术适时而作,灌水、施肥、治虫。在大家的期待中,我家种植的杂交水稻进入抽穗、灌浆期,沉甸甸的稻穗日渐饱满。秋天收割测产,亩产达到了上千斤。家里原来的器具装不下稻谷,我们家就建起了一个粮仓,母亲在仓面贴上写着“丰收”二字的红纸。乡邻们纷纷来我家参观粮仓,临走时,好客的母亲不忘送上几斤新大米给他们。
自然而然,第二年,全村都种上了杂交水稻。
后来,我家搬进了城里生活,家里责任田上交给了村部。母亲还时常回忆起种植杂交水稻的那段经历,说起袁隆平老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母亲更是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