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远方的草原


    晨光熹微中,读微信中他的书写,我感觉自己一会儿看到蔚蓝的海洋,一会儿看到碧绿的草原。

    ■ 刘放

    每天早晨,窗外刚露曙色,我的微信会准时收到一张来自东北的照片,是一位署名“蓝色海洋”的朋友写的“日知录”,由他自己钢笔书写,手机拍摄分享过来。这基本上是每日微信中最早接到的信息。我睡意蒙眬中遐想着,如果微信是一所乡村小学,这帧照片就是第一个到校的学生。此时,校园万籁俱寂,薄雾缭绕,树影绰绰,而他额发和眉毛上凝结露珠,鞋头被路畔野草上的露水打湿了。他是第一个迎接校园太阳的人,全校陆续到来的师生,都将接受他的问候和检阅。

    这位“蓝色海洋”本名牛东海,是我在海南的日子认识的朋友,年长我几岁,中学高级教师,退休才两三年。他在尚未退休时,就提前规划好了退休生活,我在南林农场是租房住,他则是提前购房。房子不大,40来平方米,但当时便宜,才10万元,而且是精装修过的新房,自己添置几件家具,拎包即可入住。于是,每年初冬他即带着已退休的夫人来海南猫冬,享受海南温暖,初夏返回东北,再拾东北凉爽,标准的候鸟生活。

    我们是在去往隔壁陵水的公交车上认识的。他与同座聊天,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很好听,而大大咧咧的性格,更是充满魅力。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他是退休的中学历史教师,下车后,我主动请求认识,因我最初的职业也是中学教师,还想拉他加盟我们的丛书写作队伍。看得出,他对远在南国海岛认识我这个朋友也很高兴,面对我提出的邀请他爽快地一口答应。

    我问,东北啥地方?

    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

    我眼前一亮,迅捷摊开了碧绿无垠的辽远场景。与许多人一样,我非常向往大草原,尤其是这个名为“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少年时代,我便见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唱《我爱祖国的大草原》,我也学会了,至今还会唱,开头便是“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红太阳光辉照亮牧区\我催马儿飞向前\接过先辈牧羊鞭\贫下中牧把我指点……”这首歌的词曲如今看去都不无挑剔处,但当时非常契合时代主流,符合时代审美,也打开了少年向往远方的心灵窗口。近年又有一首广为传唱的草原歌,歌名就叫《呼伦贝尔大草原》,词曲水准均超越前一首:“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念”,无须呼麦和长调,歌词巧妙扣住大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雄浑大气,音乐又富于蒙古族民歌内涵,非常抒情动听。

    但我印象中这大草原属于内蒙古,祖国的北疆,怎么成东北的了?

    他哈哈一笑,说,对,内蒙古是祖国北疆。但这北疆从西至东绵延几千里,我们呼伦贝尔在内蒙古东北部,就并进了东北。在哈尔滨的上头,与齐齐哈尔平齐,与黑龙江的漠河近在咫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在祖国版图的“鸡冠之首”,面积相当于山东省与你们江苏省的面积总和。我们呼伦贝尔的汉族人说的话,也与哈尔滨的话几乎没有区别。

    经他一说,我也认定这呼伦贝尔的确处于东北地区。

    我再问,那“呼伦贝尔”这个蒙古语地名是什么意思呢?他摊开两掌比画着说,呼伦有呼伦湖,贝尔也有贝尔湖,地名就依两湖名而取。呼伦的蒙古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这两个湖远古时代都盛产水獭。水獭多自然鱼也就多。两湖碧波倒映着绵延高迈的大兴安岭,壮美之景自己想象去吧!

    从陵水返回农场,我就去往他的住处拜访。他不但与我谈了很多呼伦贝尔的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对客居的这个农场所了解到的,也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我。他认为这里不比海口和三亚,一条牛岭挡住了南海,要到山那边的海边日月湾,须绕道,与外界联系不够多,相对有些闭塞,但也因此而显得未曾被现代都市文明所同化,卓尔不群而别有风情。

    我问,南林最有特色之处在哪里?

    他说,应该还是在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上。如果写种植就必然写到种植的人。这里与兴隆镇,均得益于印尼等地华侨归国带来的橡胶和咖啡种植技术,为中国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至今没有像样的作品来表现,不能不说是憾事。这个曾经的军垦农场,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题材,理应有作家来书写。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这里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烈,著名的琼崖支队就在这里留有许多活动史料。农场场部的广播,为什么每天都会播放滴滴答答的军号声?就是缅怀激情燃烧岁月的枪林弹雨,也缅怀为新中国经济做出不朽贡献的南林农场前辈锄头胶刀,这很有人情味,也很有文学的激励能量。一个作家,不投身火热的生活,不关注民心所向,表现民心眷恋,就是离水的鱼儿。

    说着说着,他烟瘾来了,连忙起身,跑到室外的走廊。

    我趁机对他夫人夸奖,说这个牛老师大大咧咧,也粗中有细,对家人的健康很用心很细心。他夫人抿嘴笑笑,点头。看得出来,牛老师在家中挺有地位,夫人很崇拜他。

    这之后,我每写一篇相关南林的稿子,发表前后都转给他看。他呢,也如实评点,好就说好,好在哪里;不足之处,他也毫不客气指点出来,从不藏着掖着,坦坦荡荡,绝不客套。当地有年轻人找他,向他求教一些问题,但凡有关历史方面的,无论是历代史实还是当代问题的历史渊源,他都不规避,凭借自己厚实的史学底子和盘托出,钩沉爬梳,纵横捭阖,条清而理晰。写作方面的问题,他就介绍给我,无论男女,都是我的“徒弟”。

    但最让我感慨的,还是他每天早晨发给我的他写的“日知录”。他是将写作和书写融为一体,内容和形式均看重。他写自己的感悟,激励自己,同时也分享给身边人。他书写的纸张,是专门购买的硬笔书签,竖行,看得出来,他书写的过程很享受。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都怀有一腔感恩而期盼。如他写的这条:“人生路上,感恩美好的相遇,无论亲情还是友情,彼此珍惜就是永远的情。平安昨天,如意今天,美好明天,快乐每天!”

    晨光熹微中,读微信中他的书写,我感觉自己一会儿看到蔚蓝的海洋,一会儿看到碧绿的草原。虽然没有到过他的家乡呼伦贝尔大草原,但也感觉自己对那片辽阔坦荡的存在也不陌生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