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活下去”当作目标开始低欲望“躺平”时,我却认为:要想活得好、活得久、活得精彩,恰恰需要“希望”的动力。正向的心理暗示,虽不会帮你解决问题,但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勇气,这就是希望的种子。希望,就是一种想象愿景的能力,而不是必须要到达的一个目标。而愿景的作用就是在每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为自己找到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 高琳
前些日子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讲话中一句悲壮的“活下来”,把大家都镇住了。疫情三年多以来,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活下去”当作目标开始低欲望“躺平”时,我却认为:要想活得好、活得久、活得精彩,恰恰需要“希望”的动力。
正向心理暗示,为你播撒希望的种子
前两天我和老公送儿子上大学,正好他上的是我俩当年念MBA的母校。本想着去学校寻找些回忆,没想到回忆没找到,奶茶店和中餐馆却找到一堆。在学校随便一个小餐馆吃一碗牛肉面和拍黄瓜就要18美金,想当年那可是我一星期的伙食费啊。那时候我除了穷,还有茫然找工作的压力。
当时虽然很焦虑,但我一直相信自己会找到工作的。最重要的是,当全世界都在以各种形式说你什么都没有、你不行的时候,你内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不是不行,我只是还不行而已,早晚有一天我会行的,一切都会有的。现在我才意识到,当年这个坚定且幼稚的信念,恰恰是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负转正”的方法,比如每一个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向意义:觉得工作没意义——这意味着你不甘心平庸,你有追求;觉得工作压力大——这证明你想做好,不想做好的才不在乎呢;担心父母养老——这证明你孝顺,有责任感。这些正向的心理暗示,虽不会帮你解决问题,但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勇气,这就是希望的种子。
希望,就是一种想象愿景的能力
我在做培训时,经常会让学员画一个自己3~5年的愿景。总会有人说自己不会画、想不出来,但那些高潜员工总能迅速画出来。其实,他们不是更会画,而是更敢想。
成功一般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先有一个远大的宏图愿景,可能远大到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然后基于这个愿景倒推现在需要做什么,再从脚下一步步往前走。大部分成功的创业者、革命家都是这样的,他们就属于敢想敢干型。但大部分人在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的愿景,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自信,后来慢慢变得敢想了。这就是成功的另一种路径,一开始不大敢想但最起码肯干。一个人如果既不敢想也不肯干,那这日子就没啥奔头了。
我从出国留学第一天就有一个坚定的愿景,一定要回国工作,因为那才是我的主战场。所以我在跟我老公订婚时就提前说好了,以后要跟着我回国工作。其实,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这个愿景,但这没关系,因为愿景的作用就是在每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为自己找到继续往前走的动力,并且确保你是和“对”的人一起走。希望,就是一种想象愿景的能力,而不是必须要到达的一个目标。
愿景,是你人生奋斗的“灯塔”
愿景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在你人生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帮你做出那个最自洽的决定。
2000年正是美国互联网爆发的时刻,那时候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进互联网公司——不管干什么,只要公司名字里带着.com就行。我也收到了一个.com公司的offer,但我最后还是选择去了摩托罗拉,原因只有一个:我觉得那儿更有可能让我回中国。这就是愿景的用处,它提供了一个决策的“锚定点”,就像海上的“灯塔”让你不会偏离航线太远。
四年之后,我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可以回国工作,在送别会上有个美国大姐惊讶地问我:“你确定要回中国吗?”那时候公司外派到中国工作还有艰苦地区津贴,但因为我是主动要求回去的所以没有津贴,也不提供住房,我跟老板说我自己租房。之后我和老公火速卖掉芝加哥的房子,回到北京租房几个月后就在公司附近贷款买了新房。所以,当你有一个大的愿景在前面指引时,就不会在一些小利益上纠结,反而容易得偿所愿。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是不敢坚持做“对”的事。而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的。幸运,不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跟对的人做对的事吗?
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在“对”和“容易”中间,选择了“容易”;在自己的“声音”和外界的“噪音”中间,选择了听从“噪音”。这就需要你的“核心稳定性”——并不是说闭着眼一意孤行做决策,而是在动荡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稳定的“内核”。你既要有识别大势的能力,还要有敢于逆行的勇气:别人卷,你不卷;别人慌,你不慌;别人“躺平”,你站着;别人站起来了,你累了就躺会儿。当然,勇气的背后需要底气,而底气的背后则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