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我的重要职责。”12月16日一大早,内蒙古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副校长胡小蒙就起床了,当天有6节青年教师线上汇报课。胡小蒙是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自7月27日随帮扶团到内蒙古的新学校任副校长以来,这是他参加的第104次听评课。
2022年4月,中组部等八部委发出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号召。5月初,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等部门坚持首善标准,联合组织选派84名政治素质好、作风扎实、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教育人才,分批赴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的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胡小蒙便是其中之一。
以教学为抓手 培养“带不走的队伍”
11月29日,音德尔三中高一、高二年级全体教师参加了北京十二中8个学科线上联合教研活动。
这是两所学校开展的第三次大型交流活动。在线上联研中,当地教师对北京师生的课堂表现赞不绝口,“大单元教学”“思维成长”“真实情境”更是大家热议的焦点。
音德尔三中刚恢复高中部未满三年,此次包括胡小蒙在内的5位教师来校帮扶,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和担任着不同年级的备课组长,每个人还负责带1至3名徒弟。
胡小蒙在学校“青蓝工程”基础上,成立“青年教师论学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提升每一堂课的质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每一位北京援派老师心中时刻谨记的目标。”胡小蒙说。
在通辽市库伦旗第二中学,来自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的帮扶团队赢得高度认可。
“李老师的大脑就像一座宝藏,凡是我们需要的都有。”在当地教师眼中,正高级教师李密龙是一位全才。
刘岩老师带领库伦二中地理组两次参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打开了熟悉新课标、用好新教材、适应新高考的新局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表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不仅有利于消解县域之间的教育不平衡,更将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
借力“大团队” 推动教育生态优化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身处教育帮扶第一线的北京干部教师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教育帮扶工作结合起来,推动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担任巴彦呼舒第三中学校长的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李铁军,邀请中央党校专家“云端”讲授了内容为“青年与信仰”的主题党课。
巴彦呼舒三中是旗内唯一一所汉语授课高中学校,李铁军帮助学校苦练教育教学内功,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和“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综合改革方案,同时争取旗委旗政府、北京一零一中及爱心企业的支持,如今,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已与该校签署结对协作协议,将从11个方面展开深度帮扶。
在此次“组团式”帮扶工作中,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副校长胡金城受派担任位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市的商都高级中学校长。
胡金城指出,“要减轻家长、家庭经济负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商都的高中教育必须崛起。”他制定了名为“驼铃行动方案”的学校教育教学三年发展规划,借助北京市和平谷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正如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项目顾问委员、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所说,“组团式”帮扶并不是支教干部教师个人在努力,他们所在区、市和派出学校,也在结合受援学校需求给予点对点的支持,通过努力优化当地教育生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为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此次北京市选派的“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团队中,共有8位校长被派往内蒙古自治区8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职业中学,带领援蒙团队和当地学校干部、教师一起,为当地职业教育发展增值赋能。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副校长黎军目前任帮扶学校赤峰市巴林左旗华夏职业学校校长。他主要从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和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华夏职业学校的办学品质。
北京市密云区职业学校副校长孙海生在受派担任库伦旗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后,从内部驱动和外部推进两个方面着手,一步一个脚印,稳住学校发展“底盘”。
密云区职业学校汽修专业骨干教师刘长清经常带领学校汽修专业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指导他们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撰写教案等。如今学校的汽修专业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北京的老师就像‘点灯人’,用智慧和热情擦亮了库伦的职业教育之光。他们又像播种者,把密云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播撒在库伦的热土上。”库伦民族中职的一位老师对北京“组团式”帮扶这样评价。
2014年北京市率先成建制教育援藏,开创了“组团式”援助先河,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前方带队伍、后方作支撑、创新抓供给的“组团式”支教模式,已成功运用于对口支援西藏拉萨、新疆和田和青海玉树。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是“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长期关注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认为,北京市首创并被广泛推广的这种“组团式”帮扶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下的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