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可
冬至过后,依然是昼短夜长。早上六点钟睁开眼睛,窗外还是灰蒙蒙一片。偏又习惯了早起,虽是周末,也是躺不住。于是披衣起床,信步走到阳台上向远方眺望。眼前当然是一片看惯了也看烦了的高楼大厦,照旧看不到诗和远方。可是在那东南方向,高低不一的楼顶上,我却隐隐看到了久违的晨曦——是的,晨曦,久违了。习惯了步履匆匆,难得有这份闲心、闲情、闲暇,仰望着清晨的天空。虽然我所能看到的,只是被林立的高楼切割成碎片的一小块天空;但我能够想象得到,在远远东方,一轮红日正冲破黑暗,冉冉升起。用不了多久,天地间将一片澄明,霞光万丈。
心里不免有一阵小欣喜,于是掏出手机拍了又拍,回到客厅慢慢欣赏。这份小欣喜又带来一天的愉悦。
在黑暗中,哪怕是一丝微光,都能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在寒冷中,哪怕是一灯微火,也能给人们传达温暖的感觉。这微弱的光明和温暖,在关键时刻,也许会成为鼓舞人们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即使身处严寒冬天,诗人依然信心满满:“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人类才能战胜一次次灾难、迈过一道道沟坎,一步步迈向未来。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朝户部员外郎梁济问25岁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年轻的梁漱溟也许过于理想主义了。但是,人类不就是凭着这种梦想,才有信心、有勇气闯过一次次战争、灾难、动乱、瘟疫,坚强地生存下来的吗?
春天,总是让人期待,今年更是如此。
想起那天,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看到道边的玉兰树上已是含苞欲放,同事们惊呼道:呀,玉兰花又要开啦!
是的,玉兰花又要开了,春天又要来了。不管黑夜多么漫长,白天总归要到来;不管冬天多么寒冷,都挡不住春风的翅膀。就像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春》中所形容的那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阳春三月,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碧水蓝天;莺飞草长,杂花生树;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春天是那么美好,孕育着无限生机、无限希望和无限可能。
但是,在春天到来之前,还有一段漫长的寒冬需要我们度过,新冠疫情似乎让这个冬天比从前长了些。但,我相信,坚持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放弃的人一定不会成功。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立的话,那么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
1824年,清代文学家张维屏写下一首题为《新雷》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中写道:“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是的,即使在最艰难、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对未来葆有信心、满怀希望;当我们送走寒冬,迎来新春,所有的花朵都将开放,共同期待“新雷第一声”。
(作者简介:徐可,江苏如皋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译有《仁者启功》《背着故乡去远行》《人间圣境》等二十余部。曾获中国新闻奖、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