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什刹海 PDF版下载

栏目:朝花夕拾

版面: 文化周刊·什刹海

追溯北京的时光源头


    燕国立国800多年,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时期,数次迁徙,建都五处,而琉璃河遗址是燕国最早的都城,也是北京3000多年时光的源头所在。

    ■ 岳强

    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北京的历史有多久?这一问题的答案,在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琉璃河燕都遗址被找到。燕都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为燕国初期的都城所在地。

    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的墙壁上,我看到一张《燕国大事年表》。根据这张年表记载,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即封同父异母的兄弟召公奭于北燕。因召公留在周武王身边辅佐王室,他的长子姬克代父前往封地,建立燕国,营建燕都,并成为燕国第一代君主。而那座被称作“燕都”的古城,便是最早的北京城。就是说,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起始点,为公元前1046年。

    镇守北疆,营建燕都

    在距离燕都遗址不远的一个路口,我被要求停车登记。保安员面无表情地说:“遗址正在挖掘,不能参观。”登记完毕,他转而又说:“遗址博物馆可以参观,内容挺丰富的。”其实,对一个考古门外汉来说,与其去挖掘现场,不如去博物馆。在资料翔实,并且陈列有出土文物的博物馆里,也许可以揭开更多谜底。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修建在琉璃河遗址上,金字招牌两端的墙体上各嵌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一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河商周遗址”,另一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中,琉璃河遗址不仅发现了城址,还发现了宫殿区和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了大量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这些成果,都能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看到。

    博物馆院落中间宽阔的草地上,兀立一尊青铜器皿,鼎或者鬲。从博物馆门口回望院门,那尊青铜器皿后面的白色墙壁上,有一行醒目的金字——鼎天鬲地,受命北疆。

    所谓“鼎天鬲地”,意在谐音——顶天立地。鼎和鬲均为古代烹饪器皿,均有三足,但鬲足中空,更便于加热。鼎有两耳,而鬲在商代前期无耳,后期边沿上有两个直耳。从材质来看,鼎为青铜,鬲有青铜制作和陶制两种,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鼎庞大沉重,寓意王位或帝业,除了烹煮食物,还是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而鬲相对较小,煮饭以外,基本没有特殊含义。就文字记载而言,鼎始见于甲骨文,那是商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鬲始见于甲金文,那是青铜时代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鼎天鬲地,借助文字谐音,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与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可谓匠心独具。

    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将周王的宗亲和功臣谋士封到各地担任军政长官,以防止商朝残余势力兴风作浪,达到“以藩屏周”、有效统治广大被征服区域的目的。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地处北部边疆的琉璃河燕都成为燕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燕都古城西北是高山,东边为湖沼,地势险要如壶口,只要把守好通往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两个山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难以入侵。

    燕都古城这道坚固的屏障,使中原地区的安宁有了保障。燕都的选址,可见古人的智慧。据考古学家推测,当时,以这座古城为中心的燕国疆域,北至永定河南岸,南到白洋淀的任丘和满城一带。

    等级分明,各居其所

    在博物馆宽敞明亮的展厅里,一位穿碎花衬衫的美女一边观看橱窗里的文字和图片,一边轻声对旁边的同伴说:“燕都建得好,是因为设计巧妙。”同伴颔首。

    燕都修建之前,规划为若干区域。先是夯筑城市外墙,然后在城内修建房屋、宗庙和宫殿,各个区域均有专门道路相通。据史料记载,燕都古城为东西向长方形,城墙分为内护坡、主城墙和外护坡三部分,墙体上窄下宽,断面呈梯形。主城墙厚2.7米,内外护坡与主墙厚度达11米,以黄土分段夯筑,夯层坚实。护城壕沟的宽与深各2米,沟里的水引自大石河。建成后的燕都,结构布局严谨,街道经纬分明。

    燕都分为宫殿区、祭祀区、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作坊区。宫殿区位于城中心偏北,临近北城墙。据推测,北城墙没有主城门或者根本没有城门,以防来自北方游牧骑兵的入侵。

    在宫殿区西南,发现了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礼仪用的大陶壶、仿铜陶瓮以及用于祭祀的整匹牛马的骨架。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这里为经常举行大型祭祀和占卜活动的场所,即祭祀区。周人以龟甲和兽骨占卜前,先对其进行打磨修整,然后钻其背面,使局部变薄,以便占卜灼烧时开裂兆纹。当时,一般在卜骨(主要为牛骨)上施圆钻,在龟甲上施方凿。钻和凿都加刻一条纵槽,以保证正面兆纹朝向中央。在龟甲上进行钻凿,叫做“开龟”。卜辞大都刻在正面兆文附近,叫做“守兆”。对龟甲和兽骨的加工处理,说明周人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平民居住区和农业种植区在城南,那里几乎没有留下建筑遗迹。平民房舍以简陋的半地穴为主,地上只有少量狭小房屋,而且十分分散。西周时期,诸侯国的都城分为国、郊、野三个区域。国,即宗庙所在的都城;郊,即靠近都城城墙的城外地区;野,为远离城市的地区。作为燕国的政治中心,燕都是一座等级分明的城市。贵族居住在城市核心区,属于特权阶层。平民和奴隶主要居住在核心区以外的地方。手工业者、农夫等有户籍的平民也可以住在城里,为贵族提供服务,并随时应征入伍。奴隶多为战俘,用来祭祀或陪葬,生杀大权掌握在主人手中。

    手工作坊区位于城址西部,不仅有烧制陶器的陶窑,还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的陶范、陶模及炼铜的残渣,说明当时的燕都工匠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并可铸造青铜器。作为一座军事城堡,青铜物资主要用于战备。浓烟滚滚的工业污染,如今属于治理对象,但在当时,却是繁荣发达的象征。

    武力征伐,数次迁都

    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西周分封形势图》。我饶有兴趣地观看这张地图时,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带着一群穿校服的学生走过来。学生们站成半圆形,将她围在中间。然后,她表情生动地讲起燕国建立初期的周边形势。我猜想,她是一位历史老师,而她所讲的无疑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当时的燕国,西有巍峨的太行山,经常遭到山地民族袭扰;东有黄河故道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交通不便;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南边是被推翻的商朝腹地,强烈的复国愿望使商人随时可能向北发起攻击;北边残存着曾经保护商王子,并与周人对峙的商朝旧势力。召公长子姬克奉王命,率领族人越过广袤的商地,到北部边疆建立燕国,营建燕都,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从燕侯墓中出土的铜戈、戟、护面、车马器以及中型墓中出土的兵器、车马器可以看出,燕侯尚武,他手下的贵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将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武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燕国与周王朝同宗,召公为周朝重臣,所以在北方各个诸侯国中,燕国地位最高,不仅可以统领其他诸侯国,对其发号施令,还会凭借武力强行占领。西周中期,燕国势力已跨过永定河,抵达京西北、京北的昌平一带。昌平白浮燕墓的随葬品中,日常器物很少,基本都是各种兵器。1975年,昌平白浮村发现了三座西周时期的燕国木椁墓,墓葬位于龙山脚下,其中M2墓出土了一对造型奇异的青铜戟,而墓主为西周中期燕国的一位女将军。可见,燕国男人尚武,女人亦如此。

    西周中晚期,燕都遗址的护城河已经淤塞,城址不再出土这一时期的高等级物品,也不再发现大、中型墓葬。考古学家由此推测,琉璃河燕都遗址的城市功能在西周中晚期发生了变化,那里不再是燕国的都城。而这座城市的最终废弃,是在西周末年。至于废弃的原因,据推测,或许是燕人攻占了更为理想的都城——蓟城。从《西周分封形势图》上看,蓟在燕的东北边,相距不远。燕人攻占蓟以后,便将那里当作了新都。

    作为西周王朝分封在北方的一个同姓诸侯国,燕国藩屏周室,镇抚夷狄,完成了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燕国立国800多年,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时期,数次迁徙,建都五处,而琉璃河遗址是燕国最早的都城,也是北京3000多年时光的源头所在。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