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教育观

版面: 家庭周刊

小议家校关系的适密度


    ■ 薛元箓

    按传统的教育分类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所以能呈鼎立之势,实仰仗于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彼此之间的边界感和适密度,也是文中的当然之意。边界模糊、相互僭越,不仅会影响到各自功能的独立体现和教育效应,作用于教育客体,也必然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成长质量。

    家长会曾经是家校关系重要的载体。这一定期召开的会议制度,初衷是搭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在更多情况下,家长会履行的是学校向学生家长单向发布信息的职责。家长会之外,家校关系也体现于对问题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中,一般表现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话方式,目的是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家长会时代的家校关系一度被认为是松散的。一方面,家长会的召开次数和定期性限制了家校之间沟通的频次;另一方面,无论学校还是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既不愿意被外界干涉过多,家长也乐于把教育之责尽归学校。所以,家长会时代的家校关系,虽有松散之嫌,但边界清晰,结构稳定。

    进入数字时代后,这一传统的家校关系被打破了。原有的家长会模式,让渡给全新的通信社交组群。新技术被运用于家校沟通,显然具备即时、高频、互动、无时空限制等压倒性优势,对于密切家校关系,随时掌握学生在家和在校的情况,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此类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家校联系中,家校关系逐渐呈现出过度亲密甚至彼此越界的现象。一方面,家长会以不同方式干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则经常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分派给他们大量的学校教育任务。这种热络的家校互动,导致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对学生造成了心理重压。全时空无死角的“监督”,羁绊了本应该无忧无虑的成长。

    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曾表示,“家校通”等通信工具所制造的焦虑,与教育内卷化互为因果。对家校教育边界的逾越,扭曲了家校关系。他认为,如何构建和保持恰当的家校关系,是很大的命题。厘清恰当的、合适的家校关系的前提,是回归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即:“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禀赋、特长、兴趣、爱好,然后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

    或许,教育服务于竞争,还是竞争服务于教育,是人们在基于现实的情况下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个话题。在社会竞争普遍提前介入教育领域的时候,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优劣输赢概念的侵蚀和伤害,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成人社会需要主动履行的义务。而在各种资源竞争或假想的资源竞争面前,家庭教育尤其需要站出来,发挥自己的独特功能,抵消外界的焦虑压力,还孩子以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毕竟教育的原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