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琴舞唱画样样精通,打球跳操阳光运动!生理心理全都懂,这样才能培育未来的‘龙’!”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庆祝第39个教师节活动,歌唱节目《我是海曙男幼师》笑翻了台下观众。节目领队海曙区早教中心“园长哥哥”陈奇有13年教龄,他也是海曙区仅有的两名幼儿园男园长之一。
在绝大多数幼师都是女性的背景下,能够成为园长的男幼师实属凤毛麟角。在陈旧、固化思维建构的“意义之网”里,当男幼师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的表现,并不是一件体面、光鲜的事情。伴随着社会变迁,这样的“文化枷锁”早已不合时宜。幼儿园不仅需要男幼师,男幼师也可以在学前教育中发挥难以被替代的作用。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幼儿园男性教职工占比少,男性专任教师占比更少,男幼师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大熊猫”。这边厢,男幼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得到了学生们和家长们的普遍认可;那边厢,男幼师作为一个职业选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声誉和社会认同。
在学前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幼师队伍需要更多“新鲜血液”。那种认为男性不适合从事幼教的观念,本质上是人为建构的性别与职业的壁垒;实际上,男性不仅可以做幼师,还可以干得很出色。在一些幼儿园,男幼师的出现,激发了幼有所育的“他力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因此,“幼儿园男园长”不应只是个例。
让教师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幼师群体显然不能被忽略和遗忘;打破男幼师供不应求的困境,关键在于改善和优化幼师们的生存生态,让他们的劳动得到更多回报和激励。当幼师真正实现了“体面劳动”,成为一个人人眼中的“好工作”,提升职业准入门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化幼教改革创新才会更有现实基础。
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幼有所教”,离不开优秀的幼师队伍。只有多管齐下增强幼师的获得感,让他们在社会评价和社会分层中占据更高的位置,幼师才会扬眉吐气、站直腰杆。只有打破“傲慢与偏见”,男幼师才会少遭遇歧视与污名化;当男幼师越来越多地涌现,打破职业与性别人为壁垒的“幼儿园男园长”才不再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