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权益周刊 热线 PDF版下载

栏目:以案说法

版面: 权益周刊 热线

直播间剧本“杀”向老年人,不能认栽


    利用老年人心理的骗术屡见不鲜,如今,骗术从线下搬至线上,一些商家不惜编造剧本,上演“苦情大戏”欺骗老年人

    ■ 孔德淇

    最近,直播间剧本“杀”向老年人的现象又有抬头的趋势。在社交媒体上,接连有网友发文称家里老人已“中招”。向平台反映时,收到的回复是:“老年人自己下单买的,产品无质量问题,不退货。”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认栽吗?

    近年来,“直播带货”的模式发展迅猛。随着中老年网络用户群体的增加,观看网络直播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平台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符合中老年用户兴趣的直播内容。然而,一些商家为了吸引老年人的关注,不惜编造剧本,上演“苦情大戏”。今年3·15晚会,央视曾曝光部分主播在直播间打着帮人解决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的旗号,实则利用老年人的同情心兜售产品。如今,该恶劣行径再兴风浪,不仅滥用了老年人的信任,更扰乱了网络商业环境。

    更令人愤怒的是,当老年人向平台投诉问题时,对方迅速变换嘴脸,直接无视他们的诉求。我们不能因为老年人自己下单购买,就任由这种欺诈行为肆虐,更不能轻易认栽。

    说法  

    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要求撤销交易。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网络主播售假行为应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除退货外,还应当按照价款的3倍赔偿消费者。倘若主播销售金额高、受害者众多,还可能涉嫌诈骗罪。这也提醒消费者遇此类事件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剧本杀”乱象,不能依赖老年群体自我觉察,亟待监管部门的持续整治,一方面加强对直播平台和商家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核产品信息和宣传内容,杜绝虚假宣传和编造剧本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让问题得以畅通反馈、及时解决。

    类似利用老年人心理的骗术屡见不鲜,近年来频遭“打假”,但从线下搬至线上,稍加改头换面就可能“重焕新生”。当务之急是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媒体素养和风险意识,让他们具备识别和应对欺诈行为的能力,不要被直播间里的虚假剧情诱骗上当。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陪伴,提醒他们在上网时擦亮眼睛,警惕各类欺诈行为,避免受到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从根本上说,治理“剧本杀”,避免老年人利益蒙损,还需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编制更加明确的传播规则,做好内容的把关审核,让故意虚假营销的人无所遁形。

    假的真不了,直播带货不能靠欺诈。对主播来说,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重要一环,理应对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负起责任。也需时刻牢记,诚信是商业立身之本,宣传套路无论玩得多花哨,也不能打破这一原则。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