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权益周刊 观察 PDF版下载

栏目:关注

版面: 权益周刊 观察

一个叛逆少年的重生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乐丁

    “那年因为打架,我第一次走进派出所,也让我了解了警察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金刚手段。今天,我想告诉关爱驿站的叔叔、阿姨们,曾经的那棵小苗已然成熟,我将用自己的方式,将你们的教诲撒播到更辽阔的远方。”2月27日,大学生小嘉在开学前来到重庆市渝北区两路派出所“青少年关爱驿站”,看望曾经帮助过他的叔叔、阿姨。

    关爱驿站是两路派出所结合辖区发案特点和未成年人作案实际,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教育矫治难、打击处理难等问题,梳理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深层原因,在分局妇委会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联合重庆警察学院、渝北区司法局等力量创新打造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平台。

    提起关爱驿站里的叔叔、阿姨,小嘉深情地说:“他们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没有遇见他们,很难想象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抽烟、逃学、打架……5年前,15岁的小嘉因打架被送入关爱驿站,遇见被辖区群众亲切称为“曾妈”的时任两路派出所所长曾淑俊。

    通过普法视频和法律课件学习法律法规,背诵重点法条;到审讯室旁听审讯犯罪嫌疑人,并写下所见所感……两年多来,曾淑俊和关爱驿站民警对小嘉进行了一系列矫治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小嘉脱胎换骨,纠正了不良行为。引导小嘉发挥特长,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并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一个未成年人影响另一个未成年人。关爱驿站民警坚持同伴关爱,支持小嘉积极参与志愿帮扶,为其他失足青少年撑起一把伞。2022年,民警发现辖区初中生小翰整日沉迷网络游戏,多次在网吧通宵打游戏,经常与身边人产生激烈冲突,还会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消极言论。

    “当年我就是被网上的一些不良言论影响走向歧途,你们把他交给我,我来劝导他。”接下这个“任务”后,小嘉去小翰家里与其同吃同住,谈心交流,帮助他戒除网瘾,陪伴他学习、运动,和小翰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同时,民警也时常找老师和家长了解情况,定期邀请小翰参加社交活动。在小嘉和民警的共同努力下,小翰逐渐转变,回归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如今,小嘉在关爱驿站担任志愿者已有两年,爱心帮扶了17名未成年人回归正途。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大学毕业后去参军,退伍后像“曾妈”一样当警察,帮助更多迷途的未成年人。

    小嘉从关爱驿站接过志愿者这面旗帜,两路派出所的民警从“曾妈”手中接过接力棒。民警们坚持用爱心托起未成年人的明天,进一步创新打造关爱驿站并不断深化拓展职能,有力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关爱驿站综合运用法治警示教育、心理疏导引导、情感宽容关爱等手段,努力纠正青少年行为偏差、树立青少年法治观念、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预防体系,让“家长管不了,学校很难管,社会无法管”的孩子重回正轨,切实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率。无数的孩子从这里走向新生。

    现在,两路派出所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依托关爱驿站,分析梳理辖区1.6万余名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根据行为偏差、心理问题、家庭困境等类别建档入库,实行“分级管理、分色预警”,建立未成年人行为动态及心理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实行“一人一策一专班”跟踪关注。在辖区中小学、社区设置专门的信息箱收集信息并大力宣传推广,打消家长碍于情面“不好说”、未成年人迫于威胁“不敢说”的顾虑,有效遏制了各类风险隐患苗头。

    关爱驿站还对接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平台,不断强化与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的协作配合,着力于“政家校社”联动体系建设,形成多部门联动、多力量参与,齐抓共管、良性互动格局。近5年来,辖区常住未成年人无一例违法犯罪行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