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身高175cm以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一身深色西装笔挺熨帖,脚下是一双黑色皮鞋,开一辆黑色轿车,挡风玻璃前放置‘水晶摆件’,家庭聚会上一个人能说3分钟祝酒词……”这便是在网络上流行的“山东男人画像”,也被不少网友戏称为“山东女婿的标配”。
除此之外,有关“山东孝子/孝女”的一组表述也曾在网络走红,诸多山东网友将自己从小到大就读学校、工作单位地址罗列出来,离家越近,“孝顺指数”就越高。
据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身高”“体制内”“彩礼”“忠厚”“孝顺”等,都是“山东男人”的互联网搜索关联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社会对“山东男人”的印象。
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修智曾在《齐鲁文化与山东人》中提到,“山东人、山东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齐鲁文化的烙印”。
在王修智看来,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为黎民百姓谋福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节义”的观念影响着山东人的家庭观,孝顺父母、体贴家人,好家风代代相传;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山东人重义轻利,更成就了一大批诚实守信的“儒商”……
这与当下社会对“山东男人”的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制于齐鲁文化,部分山东人也存在乡土观念凝重、官本位意识浓厚、思想相对保守等问题,山东部分地域彩礼偏高的问题,也一直为社会所关注。
山东农业大学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国申表示,在中国古代,存在男女的明显不平等,女子出嫁后便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在这种背景下,男方要把女方家的姑娘娶进门来,需要支付彩礼。但如今,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共识。遏制高价彩礼,既需要相关措施的支撑,更需要观念的改变。
事实上,为了遏制高价彩礼之风,山东多地已出台相关措施,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崔家峪镇曾发布“喜事新办指南”,提倡不要彩礼或少要彩礼,一般不超过1万元;菏泽市曹县民政局通过官方渠道表示,倡导彩礼最高不超过8.6万元。
而在这些“倡议”之外,越来越多的山东人也正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助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别家村的别立铸、刘洪珍夫妇在孩子们的婚事上“一简到底”,退回彩礼,只邀请直系亲属20余人参加祝贺。
诚然,地域文化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但以地域划分人群、以地域特色概括一群人的性格特征,显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无论是在人际交往抑或是结为伴侣的过程中,“山东男人”并非千人一面,唯有用心结交,彼此尊重,才是成就一段良好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