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肖聪
“通过志愿者老师专业的调解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确实要在两个人相处中进行调整。”“我也做得不好,平时乱发脾气,不理解她的难处。”预约离婚登记的一对夫妻从进门前一脸愤怒,到出门时和和气气,如此景象几乎每天都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婚姻家庭调适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望城区婚调中心”)发生。
找题:诉讼离婚夫妻能否重新审视关系
“今天周浪老师为夫妻双方耐心分析争执不休的问题根源,让双方了解了自己情绪的来源和处理方式,学会承担责任,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很开心又守护了一个家庭。”每个工作日,“幸福号”微信工作群里都会对当天调解情况进行复盘交流,志愿者们为挽回的每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由衷地感到高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有效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2017年,望城区成立婚姻家庭调适服务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望城区婚调委”),下设望城区婚调中心并创建“幸福号”婚调品牌。中心设立在望城区“便民服务窗口”政务中心内,每一对前往离婚登记的夫妻都会被引导到这里接受婚姻调适。但那些对簿公堂诉讼离婚的夫妻诉前能否还有机会重新审视婚姻关系呢?望城区婚调委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经调研发现,望城区法院每年大约受理家事案件800余件,家事纠纷作为情感与法律的复合体,案件本身触及的不仅是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层面,更深刻地关联着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层面。传统诉讼模式更侧重于程序化、流程化,而解开家事案件的症结往往需要注入更多情感化、人本化,通过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推动实现法、理、情的统一,让司法为民持续升温。
解题:注入情感化解家事纠纷可行
2023年10月,望城区司法系统首家“幸福号”婚姻家庭辅导室揭牌成立,区妇联与区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家事纠纷协调联动化解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落实“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总要求,按照“以法释理、以情化人”的工作原则,在“诉源治理”上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沟通联系、联动调处、培育提升三大机制,形成家事审判工作与妇女维权工作的合力。
“幸福号”入驻区人民法院高塘岭法庭,为家事纠纷提供创新调解思路,通过“幸福号”婚调志愿者多年培训积累的专业素养和调解技巧,从注重双方实际需求与情感出发,有效推动家事纠纷化解。
“幸福号”婚调志愿者贺桂香在处理一起因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导致3年争吵不休的婚姻纠纷时,从同理当事人情绪到倾听当事人需求,最终在不断创建有效沟通环境下帮助双方当事人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负面情绪和负面关系的旁观者。”婚调志愿者龙金波在处理因离婚而导致的抚养费纠纷案件时,从家庭、亲子等多角度与当事人沟通,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迈出法院调解室前,当事人给了龙金波一个深深的拥抱。
从2023年10月至今,法庭“幸福号”接待诉前调解230例,成功调解124例;接待诉中调解165例,成功调解66例,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成效显著。
破题:解“当下”又立“长远”
“幸福号”诉调联动项目探索延伸服务内容,组建志愿者“陪伴成长团”,为当事人提供跟踪式、个性化婚姻关系辅导,帮助家庭成员提升经营婚姻的能力,有助于减少及避免家庭矛盾的二次发生,减轻离婚带来的创伤,推动形成“救治+成长”闭环机制,帮助当事人重拾生活信心、重构和谐生活环境。
为帮助更多家庭构建和谐婚姻、建设和美家庭,望城区婚调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婚姻家庭沙龙、讲座,对如何破解婚姻难题、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传经送宝,为家庭建设积蓄正能量。
一对夫妻就经济纠纷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婚调志愿者谷芝参与调解后了解到女方离婚后面临孩子教育和家庭经济的双重压力,为其提供多次心理支持和亲子教育指导。通过调解和陪伴,这位妈妈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合理补偿,在心理上也得到了疏导,亲子关系也不再剑拔弩张。
“陪伴成长”服务启动以来,“陪伴成长团”成员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个性化陪伴服务百余次,帮助当事人在解决纠纷的同时,更关注当事人的情感能力提升和健康心理状态,推动重建家庭相处模式,有效促进了家庭及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