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勇鹤(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心理学家)
“别人的孩子为国争光,我的孩子吊儿郎当”,这是最近在网上很火的一句话。中国父母一直把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看得最重要,古人说,母以子贵,父以子显。但一些家长抓不住家庭教育的重点,或者说用错了力,不仅效果不好,还搞得每天鸡飞狗跳。
奥运健儿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争夺赛,而奥运健儿的父母给我们讲述了一堂堂无价的家教课。为什么这些孩子能成为奥运冠军、学习和兴趣两不耽误?为什么这些孩子那么自信、能够抵得住那么大的压力?深入分析我国健儿的优秀表现可以得出结论,这离不开奥运健儿的辛勤付出,但更重要的,却是来自父母全方位的托举。
先说精神托举。中国选手马振昭在巴黎奥运会柔道女子78公斤级项目中获铜牌。这枚铜牌,是中国柔道队本届奥运会的首枚奖牌。马振昭的父母在家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是我们家的大将军,你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九岁就开始练习柔道的小马,在艰苦训练的时候,只要想起父母这句话就充满能量,奋勇向前。还有一个例子,游泳冠军潘展乐,小时候跟外公一起长大,外公在树立孩子良好的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孩子自信心,总会看到小潘的付出,说出他的进步,这是小潘成长路上的不竭动力。反观一些家长,总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你就是一个‘胆小鬼’‘窝囊废’”,孩子慢慢也就接受了这个符号,难以真正“立”起来了。
再说物质托举。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当然是有条件的。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堪称完美,很多人聚焦在父母为了她的训练花费2000万元“学费”上。这个费用对普通家庭是惊人的,对郑钦文父母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们为了14岁的孩子继续打球,卖了房子,这也让小郑感受到家人在鼎力支持自己的特长。家长应该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反观有些家长,其实并没有了解孩子的兴趣,更不要谈对于兴趣资源的投入和对于孩子兴趣的成就了。
另外就是奥运健儿家长们家风的传承,他们为健儿创造的条件当中,一定少不了吃苦耐劳,奋斗进取,为国争光的品质,这一点也同样值得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