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17年爱心助学

“金色哈达”点亮藏乡星火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昱 侯悦杨 李云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昱 侯悦杨 李云皓

  在广袤的黄河谷地上,有一场爱心陪伴持续了17年。自2007年起,空军工程大学教员古清月开始为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儿童募捐,到2014年组建“金色哈达”助学团队,古清月先后带动空军工程大学近千名师生参与爱心奉献。

  10多年来,“金色哈达”温暖着这片青藏高原上的黄河谷地,为藏族学生带来远方的爱与关怀。

  传承“双拥”传统 牢系哈达深情

  2007年,古清月硕士毕业,经过特招入伍成为空军工程大学的一名教员。在青海西宁参加完入伍军事训练后,古清月应邀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参观。当她路过藏区一所小学时,被孩子们求学的不易和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所震惊。

  刚穿上军装的古清月,心中涌起强烈的责任感,回到单位后,她立即着手准备募捐。在短短两周内,就收到师生们捐助的衣物200多件,有的老师还送来整箱的文体用品。这些物资很快被送到孩子们手中。

  次年,古清月再赴高原,带着学校师生们的爱心物资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建设塘小学。看到孩子们收到新衣服、新文具时的笑脸,古清月既高兴又心疼。

  为感谢古清月对藏族学生的关心,当地藏族群众郑重为她献上了一条金色哈达。这条哈达成为联结空军工程大学师生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一条纽带,古清月发起的爱心助学活动也有了名字——“金色哈达”。

  建设现代校园 开展国防教育

  2023年9月,空军工程大学教员赵昱第二次来到建设塘小学支教。上一次他来到这里,还是在9年前。

  “2013年,我在空军工程大学读大四,听古教员讲起她的助学经历,便想去看看。”后来,赵昱通过“金色哈达”助学团队联系到建设塘小学二年级藏族女生洛桑卓玛,并对其进行资助。

  2014年,“金色哈达”助学团队组织一批即将毕业的学员去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支教,赵昱当即报名。赵昱还记得,当他们下午6点抵达建设塘小学时,学生都已放学回家。建设塘小学的老师拉隆太告诉他们,学生5点就放学了,因为他们要走四五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家。那次,助学团队成员为建设塘小学设置了电教室,学生们第一次有了远程的教学设备。9年后重返建设塘小学,赵昱又见到了拉隆太。拉隆太告诉他,如今,学校已在助学团队的帮助下建成了宿舍楼和食堂,学生们不用再自带干馍馍和青稞面当口粮,可以住在宿舍,既方便又安全。

  “虽然硬件越来越好,但对于这里的孩子们而言,知识对他们自身的改变更加重要。”古清月说。

  于是,2020年10月,古清月再次踏上了赴青海援助之旅,与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张进和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张天德、史越一起组成知识交流团,前往尕愣乡初级中学,首次开展国防知识、传统文化、卫生常识系列讲座交流活动。交流中,史越以“爱我空军,强我国防”为题,从人类的飞翔梦讲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空战,再到我国空军的成立与辉煌战绩……她的讲述令学生们十分着迷。课后,学生们纷纷围到史教授的身边,拿着自己的本子让史教授签名。“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是明星般的存在。那次讲座,我们团队为孩子种下了向往蓝天的种子。”古清月说。

  点亮星星之火 铺设希望之路

  延续了10多年的“金色哈达”助学行动,不仅改善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多所小学的教育条件,也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2014年,家庭困难的二年级学生南卡才让接受“金色哈达”项目资助。“当年那个喊着要当空军的小学生南卡才让,去年8月已经穿上了军装,成为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藏族中学一名高中生。”

  “这些年藏区变化很大,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家长们主动把孩子送来读书。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资助。”拉隆太说。从17年前古清月一个人的爱心之举,到“金色哈达”成为整个学院的一张名片,这背后是无数官兵的努力和支持。

  一条“金色哈达”,既是藏族群众对空军工程大学助学团队的感谢,也是助学团队成员们前行的动力。这个延续了17年的爱心故事,正吸引更多人加入这项事业,不断点亮星星之火,为藏族儿童铺设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道路。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3“金色哈达”点亮藏乡星火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昱 侯悦杨 李云皓2024-11-02 2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