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性别平等

——北京论坛(2024)“创新时代下的性别平等”分论坛之新视点
■ 贺雅慧 耿晓 耿儒川 夏雪

  ·阅读提示·

  近日,北京论坛(2024)“创新时代下的性别平等”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多学科专家学者围绕生育、家庭、文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创新性的探讨空间。大会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特性——通过邀请在性别发展领域真正“干活”的人,以实践为导向,融合跨学科和公共政策视角,呈现出丰富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展示了多学科交会的思维火花。

  ■ 贺雅慧 耿晓 耿儒川 夏雪

  2024年11月2日至3日,北京论坛(2024)“创新时代下的性别平等”分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八会议室成功举办。本届北京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创新时代与人类发展”为主题,邀请多位全球知名人士和学者在全球重要问题上发表真知灼见,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盛会。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叶静漪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海鹰在“创新时代下的性别平等”分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分论坛共设六场主题讨论,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生育、家庭、文化、社会发展等多维议题,为性别平等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考。

  工作、家庭与性别平等

  在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成为性别平等的关键课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爱玉教授基于大量数据分析,探讨了就业稳定性和性别角色观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报告指出,我国就业不稳定性在1990年至2010年显著增加,之后趋于稳定,但与此同时生育率并没有在人口新政实施后得到预期提升,就业与生育的关系值得思考。刘教授认为,应对不稳定就业、性别观念以及社会再生产关系,需要一手抓就业,一手抓性别观念引导,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生育支持环境。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张蕾教授报告聚焦数量巨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婚姻匹配模式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20—45周岁已婚育有一孩的青年家庭仍为“女性上迁婚”为主的婚配模式,与“双非同质婚”“独生子女异质婚”相比,“双独同质婚”夫妻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最小,该差异显著影响了多孩生育意愿及未来的生育决策。因此,她强调,应以生殖力保护、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家庭福祉提升、就业促进与减贫等为生育支持政策导向,创建韧性环境为年轻人提供情绪和政策支持,推动婚姻观念的更新。

  结合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关于促进生育率的一系列调研,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李玮教授团队通过大数据提取2024年1—8月互联网上涉及女性生育意愿和能力的所有新闻、话题和公开评论,进行了热度分析。她指出生育成本、教育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女性生育意愿,倡导从宣传教育、文化引领等方面发力打造良好的婚育文化。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围绕两次调研和国办48号文中涉及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强调了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并建议将具体政策设计与个体生命周期和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女性的家庭建设与职业规划同步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通过谈判学视角,探讨了家庭谈判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她强调,提升家庭成员之间友好沟通、明智决策的谈判能力,有助于发挥家庭成员的主体性,积极推动建构性别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

  以照料劳动的经济价值为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剖析了无酬劳动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曾教授指出,女性在家庭照料劳动中的付出往往被忽视,未能纳入GDP核算。通过研究和数据分析,他提议引入“家庭卫星账户”,以更好地衡量无酬劳动的价值,推动社会和政策对女性劳动的认可。

  针对无酬劳动,国际劳工组织高级项目官员黄群女士介绍了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政策,强调了照护工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国际劳工组织呼吁,所有女性都是工作中的女性,要承认女性在家庭中无酬劳动的价值。同时,数据表明,营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劳动世界,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社会文化与性别平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女性解放议题设定也是本次论坛的热点。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叶文振在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起源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当代中国的演进。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中被丰富发展,注入了中国智慧和实践成果。他强调,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坚持、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新时代妇女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路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主要探讨了女性解放议题设定的关键词。他敏锐地观察到“女生节”等称呼背后隐含了对女性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提出需要通过改变话语来追求女性的性别解放。他还谈到了生产和劳动,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都需要生产劳动,包括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我们应该转变产假的思维方式,将其视为人的生产劳动过程,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学者们也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在性别平等议题中的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马京晶以环保与性别刻板印象为切入点,讨论了“绿色女性”的文化标签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她指出,环保行为往往被赋予“女性化”特征,这使得部分男性对参与环保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她呼吁通过调整宣传策略,避免将环保行为贴上性别标签,从而鼓励更多人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姜丽静教授的报告集中于儒家文化对现代女性角色的影响。她以孔子第七十三代长女孙孔璐华为例,尝试从儒家家族伦理的角色履职中审视女性文学活动,揭示出儒家女性日常伦理交往与文学交游活动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特质。其间,亦借此完成儒家理想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家族叙事及其对外传播。

  社会发展与性别平等

  在当今时代的经济结构转型中,法律与政策如何助力性别平等成为焦点。宁波诺丁汉大学Sarah Cook教授指出,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完全忽视了照料工作和性别议题,但它没有充分考虑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角色。她认为解决照料劳动相关问题的方案必须涉及国家、市场和家庭,并且必须在它们之间重新分配工作和照料成本。国家需要在供给、融资和监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市场化可能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但也会增加获得照料服务的不平等。

  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女性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关键问题。她指出,女性在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等方面有很大改善,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走低。她呼吁关注女性的真实需求,以推动女性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叶静漪教授和她的博士研究生石小巍从法学视角探讨产假延长的社会意义,他们提出,延长产假有助于保障女性权益,但也需兼顾企业和社会利益,探索更为均衡的配套策略。延长产假不仅是女性劳动保护问题,更是对生育社会价值的考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媛媛研究员探讨了性别暴力在家庭中的代际传递及其对女性和子代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大型流调分析不孕女性中的暴力发生率和影响因素,认为全社会应加强对暴力的筛查和干预体系完善,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林建军教授探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从业女性权益保障问题。林教授指出,新就业形态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面临社会保障不足以及算法歧视等困境,尤其是缺乏生育保障。她主张从人权视角出发加强数字平台的数据治理,使数字技术能赋权劳动者,营造更为公平的劳动生态。

  北京大学法学院马忆南教授从专业的角度,结合案例对婚姻家庭法新规的适用条件及具体内容进行阐释,认为新规始终基于公平、正义和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的原则,与妇女权益保护的关系密切,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前瞻性。

  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杜洁回顾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30年来中国在妇女发展领域的政策和实践成就。她认为,北京+30不仅仅是30年,这是一个特别丰富的视角。北京+30是北京对世界妇女运动作出的贡献。我们要纪念,也要回顾。

  叶静漪教授团队的研究基于慈善法现行立法激励不足,未能满足性别领域的特殊需求的背景。叶教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作为一部“促进型法”,不仅需要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还应在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女性领导力与发展新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女性领导力的崛起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教授Preeti Shroff-Mehta通过对中国、印度和美国的50位女性领导者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在职场和家庭责任间寻求平衡,以及她们在领导岗位上所展现的变革性领导风格。她强调,女性赋权不仅在于提高个人职业地位,更在于推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为新一代女性提供更加公平的成长环境。

  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编委、理论部主任蔡双喜探讨了农村女性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新模式。她分析了短视频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的作用和潜力,指出了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推动农村女性更深度地参与乡村振兴。

  西藏卓番林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卓玛分享了创建适合藏区实际需求的公益商业模式的经历。她的项目不仅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持续资源,还为藏区女性提供成长的平台。她强调,公益商业模式是以女性赋能为核心的共创模式。

  北京论坛(2024)“创新时代下的性别平等”分论坛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创新性的探讨空间。论坛不仅在学术层面深化了性别平等的研究,更通过实际案例推动了性别平等的社会实践。在评议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皓教授建议加强积极宣传,营造友好的学术交流与政策评估的环境。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董进霞建议,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合作研究,推动性别平等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人民大学陆海娜教授提出,联合国消歧委员会的第40号一般性建议书,主题是推动女性在决策领域的代表性和性别平等,对我们的性别研究很有帮助,建议大家关注其中的内容。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进行了闭幕总结。她认为本次大会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特性——通过邀请在性别发展领域真正“干活”的人,以实践为导向,融合跨学科和公共政策视角,呈现出丰富的实践性和理论性。会议讨论了多个性别平等议题的成就与挑战,专家们的发言突显了在公共政策中深入讨论女性议题的必要性。会议还涉及环境问题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性别议题,展示了女性的新型领导力,这种具有同理心和包容力的女性领导力值得在未来社会中进一步提倡。叶静漪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达了对各方支持的感谢,并期待未来再创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机会,继续促进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贺雅慧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生,耿晓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生,耿儒川、夏雪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5跨学科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性别平等 ■ 贺雅慧 耿晓 耿儒川 夏雪2024-11-05 2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