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宁(右)演示如何纺线。王海东/摄
冬日的渭南市富平县金粟山脚下,静谧安然。张永宁的木兰摇粗布家纺作坊里,一场从原料到织物的蜕变正悄然上演。
织布女工们坐在织布机前,双脚踩动踏板,熟练地将棉线缠绕在梭子上,在交错纵横的经纬间急速飞梭,伴随着“吱吱呀呀”的机杼声,漂亮的土布不断延展。
富平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富平土布历史悠久,梭织工艺极为复杂,需经纺线、落线、经线、刷线等80多道工序,工艺也极具特色,采用水织法,就是将梭子在水里浸泡后再上机织布,线的韧度会更好。
“最初接触粗布,是儿时外婆飞梭走线的身影。那些质朴又耐用的粗布物件,满是家的温度,也藏着先辈的匠心。”张永宁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自己年轻时在外打拼,每次探亲返回时都会给朋友带些特产,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土布床单。
2018年,张永宁返乡创业,成立木兰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我想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布艺加工厂,而是要把土织布蕴藏的文化和历史挖掘出来,让非遗技艺永葆青春鲜活。”在张永宁看来,“传承绝不是守旧,要让粗布走进现代生活,才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张永宁带领团队精研工艺,改良花色,融合现代设计审美,使织品色彩更丰富,产品形式更多样,让古老的粗布焕发出时尚魅力。她们创新染色工艺,采用柿染、蓝染、栀子、苏木、槐米、石榴皮等多种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在保留土布纯朴质感的基础上,赋予产品灵动自然的色彩和图案。
“让粗布不粗、土布不土。”怀揣这样的梦想,张永宁带着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靠一双巧手创富,凭一门技艺增收;与文创团队合作,开发土布衍生文创产品,赋予其更宽广的外延;借助电商平台,将“木兰摇”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粗布的魅力。”更让张永宁兴奋的,是村里姐妹们言谈举止间愈发自信,“在非遗传承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双巧手,到底可以变幻出多少新时尚?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陕西省非遗草编传承人陈春苗,用琳琅满目、精巧实用的草编产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临渭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是利用玉米皮、麦秆等原料,通过结、辫、捻、搓、掐、拧、举、盘等各种编织技艺,编制出各种装饰品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工艺品。
“草编技艺操作简单,不受人员、条件限制,适合留守乡村的妇女和老人。”为提升产品竞争力,陈春苗带领合作社设计推出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草编作品,已经涵盖家居用品、装饰品、文创旅游产品等100多个品类。
《诗经》有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古诗词描绘的劳作场景已在今日重现,“巧娘”们正以智慧和匠心,传承技艺,编草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