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延绵,古风雅聚赓续长

  一曲秦腔,高亢嘹亮,摄魂入魄,惠敏莉已经唱了40多年。

  “站上这方舞台,我已经把传承发展大秦正声、让传统惠及当代的使命刻进了骨子里。”惠敏莉是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西安百年易俗社首位女社长。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剧种,最初由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歌舞和戏剧发展而来,唱腔激昂硬朗、情绪饱满,极富表现力。1912年,陕西同盟会会员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的易俗社,对秦腔剧目、唱腔等进行革新,在中国革命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父亲酷爱秦腔,耳濡目染下,惠敏莉自幼便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

  5岁学唱《三滴血》,11岁考入戏校,18岁第一次踏入易俗社。“当时的情景至今难忘,因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秦腔殿堂。”惠敏莉说,“移风易俗”的宗旨和“古调独弹”的题匾时刻提醒着她,“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

  几十年的勤学苦练、舞台历练,形成了惠敏莉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她主演了《木兰从军》《杨门女将》《梁红玉》《昭君行》《党的女儿》等60余部本戏、折子戏,她演绎的花木兰、穆桂英、黄桂英、田玉梅等众多女性形象令人记忆深刻。

  “我们铭记‘艺术从人民中来,要到人民中去’,坚持把舞台搭建在人民群众中。”惠敏莉告诉记者,多年来,她与易俗社其他演员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城市、乡村,在传承经典中,培养巩固了新老戏迷,孕育起秦腔发展的新力量。

  一座百年易俗社,一部中国戏剧史。在近日陕西省妇联举办的“文化陕西 巾帼力量”主题沙龙活动上,惠敏莉深情讲述了自己对秦腔的热爱与坚守。结尾时,她说:“我有责任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秦腔。”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走进华州区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上演。

  华州皮影,其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它巧妙地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被誉为“中华一绝”。

  “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四大特点共同构成了华州皮影的独特魅力。”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副总经理、国家非遗华州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骞小凤介绍,“皮影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其演绎也极考验艺人的演技和唱腔。”

  如何破题近年来皮影这个古老行业面临的观众少、传承难等问题?博览园一方面通过开展非遗“理论+技能”培训,传授皮影雕刻、工艺品设计生产、传统皮影戏与创新皮影戏演出等技艺,目前已培训1000多名妇女,帮扶皮影家庭作坊300多户,带动了皮影产业发展。同时,创新创作现代皮影,排演12出创新剧目,每年演出上百场。

  方寸舞台之上,白纸作幕,油灯映衬,影窗里的人物栩栩如生,伴着婉转动听的曲调上下跳跃、左右腾挪。舞台之下,掌声响起,喝彩不绝,非遗技艺和文化遗存穿越历史的烟云,历久弥新。

中国妇女报专题报道 4文脉延绵,古风雅聚赓续长 2024-12-24 2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