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范景玥,青年舞者,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中国古典舞专业。在杨丽萍舞剧《孔雀》《平潭映象》《春之祭》《西施》等作品中有精彩表现,代表作品有杨丽萍生肖系列舞蹈《凤鸣朝阳》《蛇来运转》等。
■ 口述:范景玥 青年舞者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蛇影游弋,灵光流转。在《蛇来运转 万巳大吉——2025河南春晚》的舞台上,范景玥身披蛇形纹饰长裙,以《蛇来运转》中刚柔并济的舞姿,将伏羲女娲创世神话的图腾叙事注入肢体语言。作为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的新篇,这场以“蛇”为意象的演绎,既延续了东方美学对自然生灵的哲思,也通过不断向上、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展现出女性生命力的蓬勃。从荧屏上的“文化破圈”到舞台下的匠心沉淀,这位青年舞者续写的不只是传统美学的当代表达,更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她怎么把古老传说变成打动人心的舞蹈?又怎么用舞蹈展现现代女性的柔韧与力量?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带您走近这位舞者,听她讲述舞台背后的故事——
以蛇为灵,溯源上古图腾
回想拍摄时的某个时刻,我坐在化妆间的镜子前,看着孙晓红老师的笔尖一点点在我皮肤上勾出蛇鳞的纹路。镜子里的人渐渐褪去了我原本的模样——眉梢扬起,眼尾缀金,蛇尾状的裙裾从腰间垂落,仿佛画中的女娲真的活了过来。
杨丽萍老师的生肖系列舞蹈始于牛年的《春牛图》,到今年已是第五个作品。而我有幸三次参与其中,从兔年《玉兔与嫦娥》的威亚飞天,到龙年《凤鸣朝阳》的翱翔天际,再到蛇年《蛇来运转》的“人首蛇身”,每一次都是新鲜的体验。杨老师对待创作极为用心,尽管生肖系列舞蹈都在春节期间与观众见面,但她会从年初就开始策划。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每一次参与都像是与古老文明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这种对话让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始终如一,也让我对舞蹈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就拿这次的《蛇来运转》来说,杨丽萍老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画中伏羲女娲相互缠绕的形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杨老师将这份灵感巧妙地融入舞蹈语言,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设计等各个方面,将其演绎出来。
还记得去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高铁站候车,杨老师的助理马可突然打来电话:“景玥,杨老师想让你试试女娲的角色,现在录段即兴舞蹈。”那天,我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在高铁站候车,四周是拖着行李箱匆匆赶路的人群。想到坐高铁需要七八个小时,我生怕错过了这个机会。于是我甩开衣摆,在冰冷的瓷砖地上蜷缩、舒展、扭动,朋友蹲在地上举着手机,镜头里的我像一条试图蜕皮的蛇。这段毫无设计的“野生”视频发过去,杨老师就定下了我。
兴奋之余,我又心怀忐忑——蛇在中华文明中是神圣的图腾,我该如何用舞蹈诠释它的灵性?
从2024年10月起,我就投入《蛇来运转》的排练中。为了让“人首蛇身”的神话具象化,我每天泡在练习室里,反复琢磨动作,如“蛇”的手势如何表现、腿部如何摆尾等等。其中,那段被我们称作“响尾蛇片段”的独舞,难度最大。我尝试用髋关节带动双腿,力求模拟出蛇尾灵活摆动的姿态,让蛇的灵动鲜活呈现。最终,我自己编创出大概10分钟的素材,随后,杨老师帮我筛选其中最适合的部分,然后,受限于时长,在最后的拍摄中,只采用了其中的20多秒。为了凸显蛇的形态,杨老师为“蛇”做了腿部的延长。这使得腿部动作不仅繁多,幅度也极大。每次排练结束,从胯部往下,我的腿都酸痛得失去知觉,仿佛不再属于自己。但正是这样,才让舞台上的每一秒都充满生命力。
为了将《蛇来运转》的上古图腾意象和灵动蛇韵更完美地呈现,台前幕后也凝聚了众多力量。
有幸能与舞蹈圈大名鼎鼎的前辈陈添合作,我压力不小,却也收获颇丰。陈添在《蛇来运转》中饰演伏羲这一角色。舞台上,他的肢体力量与韧性兼具,每一次舞动都充满了生命力。他的舞蹈技巧以及对角色的理解,都给了我极大启发。在《蛇来运转》的表演里,饰演伏羲和女娲的不只是舞蹈演员陈添和我,来自中国杂技团的方骏与裴宇灿也参与其中,分别担纲这两个重要角色。杨老师独具匠心,把杂技元素巧妙融入《蛇来运转》的表演中。当我们首次看到方骏和裴宇灿的表演视频时,都惊得合不拢嘴。他们才十几岁,如此年轻,却有着这般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叹。表演中那些极具张力和难度的动作场景,像“千蛇狂舞”“斗折蛇行”,要通过身体高难度的扭曲、伸展和平衡动作,来还原蛇类无骨般的柔韧,也都是由中国杂技团的演员们完成的。他们的精彩表现,为整个作品增添了魅力。
在拍摄的几天时间里,由于要在身上画出逼真的蛇鳞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每天仅仅化妆就需要花费10个小时以上。我们从白天就开始坐在化妆台前,任由化妆师精心勾勒,每一条蛇纹、每一抹色彩都饱含着大家对作品的期待。一直到夜幕降临,妆容完成,才正式开拍。拍摄工作常常持续到天亮,但短暂休息过后,又得投入下一轮的化妆工作中,如此循环往复。
杀青那天,我在化妆室的地板上看到几片散落的蛇鳞——是特效妆的残片。灯光下它们闪着微弱的光,这时,我想起杨丽萍老师的话:“这次创作结合了祖先的智慧,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还蕴含着人类DNA的秘密,我们是用舞蹈的方式来向祖先的文明致敬!”
旋转之间,演绎时间永恒
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独特的存在,《蛇来运转》与我之前所参与的舞台演出有所区别。舞台演出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复制。哪怕今天和明天上演的是同一场剧目,观众的体验也会截然不同,这正是剧场的迷人之处。作为演员,我对此感受颇深,因为每天演出时,我的情感浓度也是不一样的。
我曾在杨丽萍老师的舞剧《孔雀》中扮演“时间”这一角色。这个角色的设定很特殊,在长达135分钟的舞剧中,需要从头至尾不停地转圈。其他角色还有中场休息,而“时间”却不能中途停下。我天生晕车,一开始根本无法适应,第一次尝试转圈,仅仅6分钟就吐了。但我没有放弃,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训练了近3个月。这期间,每天我都强迫自己比前一天多转5到10分钟。那种长时间转圈带来的生理性不适十分强烈,头晕、恶心、呕吐、吃不下饭都是常有的事。不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最终成功诠释了“时间”这个角色。
记得舞剧《孔雀》在成都巡演时,演出中途剧场突然停电,黑暗持续了将近半小时。即便现场状况混乱,舞台灯光全无,只要导演未喊停,演员的表演就不能中断,这是规矩。所以我依旧按照角色设定,保持着旋转,一刻也没有停。有一部分观众用手机的光线照亮了我旋转的小舞台,并且一直坚持到演出结束。有观众大声呼喊:“时间永恒!”还有观众在呼喊着我的名字:“景玥!景玥!”但我想,大家真正应该呼喊的,是我所代表的“时间”。那个特别的夜晚,我至今仍无法忘怀。
时至今日,我已经演出舞剧《孔雀》260多场。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我竟会想念那在舞台上的两个小时。在表演过程中,我的思考和感受从未停止,那种状态就像沉浸式的冥想,自然会产生一股强大心流,让我与角色、与舞台融为一体。在心底,总有个声音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时间都会陪伴着每一个人。这也正是我所饰演的“时间”这一角色的意义所在。
回首我的舞蹈之路,从杨丽萍老师的生肖系列,到《孔雀》里的“时间”,每段经历都是成长的基石。那些在排练室里挥洒的汗水,在舞台上收获的掌声与感动,都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舞蹈的热爱。未来漫漫,我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空间,但我会带着这份执着与敬畏,用舞蹈讲述故事,为观众带去美好,在追梦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