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幸漫画作品

人物简介:
汪幸,漫画家,作品有“我把党来比母亲”等系列漫画,著有《100件幸福的小事》一书。《100件幸福的小事》一书。
■ 口述:汪幸 漫画家
■ 记录:黄婷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见到汪幸是在孙瑞雪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上,她带着几张呈现自己与儿子日常的画作,和大家分享着画里的故事和对话,温馨感人,让人印象深刻。
“牵着月亮散步”“给自己放一个彩虹屁”“把脸埋进盛放的花朵中”……翻开汪幸的《100件幸福的小事》,那个圆圆脸蛋、有着两大块腮红,身着桃红色裙子和鞋子,始终灿烂微笑、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便跃然眼前。她感受着自然万物,享受宁静独处,体验付出与获得爱,读者会不由自主地翘起嘴角,随她一起进入奇妙美好的世界。
汪幸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捕捉亮点、感知幸福,十年来,她坚持每天画一幅漫画记录日常,用画笔留住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画,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近几年,汪幸的绘画题材逐渐从个人生活延伸至家国情怀,创作出如“我把党来比母亲”等系列具象且易懂的作品,对自己的创作也有了新的感悟,以下是她的自述——
捕捉“星星”,编织梦想
小时候,我就爱画漫画,不过那时的作品零零散散。后来,我尝试画电脑时尚矢量漫画,可总觉得缺了点儿灵魂。再后来,工作创业、结婚生子,画画这件事就被我搁置一旁。
一次,朋友不经意间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呀?”我的眼泪猝不及防涌出了眼眶——我从小就想当画家,可当时已经30岁的我,觉得这个梦想遥不可及。
后来,有人告诉我:“你不要与别人比,现在开始画,就是最好的时候。”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作为全职妈妈,生活围着儿子转,我便把画笔对准了他。
重新提起画笔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始为自己而活。2015年1月1日,我画下第一幅关于儿子的小画,从此再也没有停下。
在接下来十年的时间里,我尝试每天从生活中挖掘一件有趣的小事,并把它们画成漫画。比如,我和儿子路过一棵柳树,闻到阵阵香气,原以为是柳树开花,凑近才发现墙后藏着一片玫瑰;接儿子放学时,我特意绕路,带他去看那棵正飘落花瓣雨的树;在我的小花园,夏天我们把甜瓜留给小鸟,秋天小鸟竟然送来海棠果,放在吊兰盆里,太不可思议了……
这十年,我的生活平淡如水。面对平凡的日常,我必须时刻留意那些带来愉悦的细节。尤其是在不顺心的时候,还要尝试从黑暗里发现光亮,这个有难度的挑战教我学会了“转念”。夜越黑,星越亮。
当积攒了3000多颗“星星”后,我从中挑选了100张,并把画中的主角统一设定为一个童心未泯的女孩,以“我”的视角来描述100件幸福小事,于是就有了《100件幸福的小事》这本书。
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创作,生活忙碌却充实。我每天会尽量抽出时间画画,经常等孩子睡了,熬夜创作。
2021年,我列了一份愿望清单,想出本书、开个发布会、学吉他等等。现在这些愿望都实现了。如今每次去分享会,我都会给大家弹琴唱歌。我想告诉大家,即便做全职妈妈,每日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我们依然可以实现梦想,追求自己的爱好。
接下来,我想将更多作品结集成书,还想把自己的画做成小品牌,开发成各类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
生活为墨,亲情入画
生活为墨,亲情入画从儿子一岁多开始,我便以他的生活为蓝本,创作了一系列漫画。记录他成长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学走路时摇摇晃晃的身影,第一次喊妈妈时奶声奶气的声音,在幼儿园交到新朋友的喜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沮丧与坚持。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表情,都被我用画笔定格在画纸上。
每一幅画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份情感。记得去冰上露营,儿子在路上累得不行,却依然坚持着,他的那份坚韧和可爱让我深受感动;儿子见我特别爱吃蚂蚁上树这道菜,竟然说要去抓蚂蚁,让我心中满是温暖幸福;放学后他因太累、作业太多,吃饭时直接睡着了,让我心疼;老师夸他作文写得好,他害羞得钻到桌子底下……有关他的漫画,如今已经有了几十本。
这些绘画,不仅是儿子成长的记录,更是我对生活的感悟。通过绘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我希望这些画能成为儿子成长的见证,等他长大后,能借此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因为画亲子漫画,我也关注到一些青少年问题。有段时间,儿子常关门偷玩平板电脑,我与他沟通,告诉他成瘾的危害。考虑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我将成瘾过程具象化,创作系列漫画,希望帮孩子们解除“心魔”。
前不久,儿子让我好好感谢他,我说:“是的,我无比感谢你给我那么多灵感和幸福的生活。”
这也让我想到不久前,有人问我怎么看待AI绘画?我认为画家从生活和爱里抓取灵感,这是AI没有办法替代的。就像我想成为像丰子恺一样,把亲情画得那么细腻的画家。人对于生命的观察和对亲情的感受可以穿越时空,我也想创作这种直抵人心的作品。丰子恺描绘的是他那个时代的人间烟火,我刻画的是当下时代的生活景致。
心怀家国,传递大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绘画题材逐渐从个人生活延伸到了家国情怀。2017年,我结识了一些基层扶贫干部,他们为了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不辞辛劳、默默奉献。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试图展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倾付心血的人们的伟大精神,唤醒人们对家国情怀的珍视,激励大家去践行无我利他之举。
2021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看过诸多献礼影视剧后,我难掩心中激动,决定做点什么。因为画了几年亲子漫画,我便想到把党和人民代入成妈妈和孩子。随后,我在家闭关了1个月,绘制了100幅漫画作品,以一位温柔且刚强的母亲形象,串联起我国从内忧外患走向和平盛世的百年历程,这就是“我把党来比母亲”系列。
在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力求用最真实、生动的画面去展现伟大事迹。比如,描绘母亲奋力推开压在孩子身上的“三座大山”,让孩子可以挺直腰杆,追求自由与幸福;又如“半条被子”的故事,我刻画的是一位母亲剪开被子,特意突出孩子的被子厚、母亲的被子薄,彰显母亲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正如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创作时,我常常边哭边画,被这些故事深深感动。当我把这个系列发布到网上,许多网友留言表示深受触动、感动落泪,真切感受到那份纯粹的情感。小朋友也爱听我这个系列的故事,因为他们或许尚不能完全理解“党”的深刻含义,但是懂得妈妈的爱。我希望能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袁隆平和叶嘉莹两位老人离世时,我也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了系列漫画,展现他们的美好品质。年前,我前往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参加铁军旅向村里赠送锦旗的活动,并赠送了自己创作的习近平主席情景漫画。
前一晚,我为绘制这幅画直至凌晨3点。完成的那一刻,我心中暗喜“成了”,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然后鼻血却流了下来。在那一瞬间,我想到了莫邪铸剑的故事——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创作时,不正是把自己的心血与灵魂都燃烧其中吗?
如今,绘画于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表达自我、传递情感、关注社会的方式。我希望自己的画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画笔记录生活,传递爱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