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的时光流转,虽让我们难以完整勾勒出远古女性的生活全貌,但她们留下的痕迹,却证明了女性在红山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在远古遗迹,探秘红山女神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熊维西 文/摄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塑人像乳房残件

    玉雕龙

    女神头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熊维西 文/摄

  甲辰龙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红山玉龙占据C位。这件来自红山文化的珍贵文物,不仅象征着龙的起源,也为我们揭开了红山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龙年岁尾时,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依偎在努鲁儿虎山南麓,被大凌河与老哈河温柔环抱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经了一轮升级改造后,于2024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行进至公园正门,一尊红山女神头像矗立“红山”中央,她目光灼灼,凝视前方,引人遐想:她是谁?她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她又代表着怎样的史前文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漫步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开始寻找红山文化中关于她的印迹。

  初识女神像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现有三个展区向游人开放,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综合馆、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

  综合馆基本展陈由“文明曙光”“红山古国”“人文始祖”“祈福圣坛”“古国王陵”“玉礼开端”“魅力红山”等部分组成,再现了红山先民的生存图景。

  当记者走进“人文始祖”单元,一眼就被对面独立展柜中的女神像吸引。仔细端详,女神像的头像略有残缺,额头上佩戴着箍饰,鬓角处有竖行的系带,耳垂有明显的穿孔。工作人员介绍,这尊女神像出土时脸部呈现出鲜红色,眼睛镶嵌玉石,牙齿由蚌壳质地贴片制成,工艺十分精湛。

  在四周昏暗的光影下,那泛红色的、与原人等大的女神像正凝望远方。跟随她的视线,记者仿佛看到5000年前的祭祀现场:大巫师正主持着神圣的祭祀仪式,周围的人们神情肃穆。恍惚间,场景又切换到1983年11月2日的考古发掘现场,当她在泥土中渐渐展露真容时,考古队员和专家们眼中满溢惊喜和激动,他们小心翼翼将她带到现代文明。展厅的展板上贴着那个时期中外各大媒体报道的简报,女神像赫然占据着封面的重要位置。她的出土,连同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在综合馆里,展出着玉雕龙、勾云形玉佩、陶器这些标志性文物,而透过石制工具、骨制饰品等物件,还能一窥红山先民的生产智慧与审美意趣。这些展品跨越千年,以实物诉说着红山文化在宗教、礼仪和社会结构上的独特之处。与女神像的初见,她神秘的气质,也让人越发急切地想要探寻她的“诞生地”——女神庙,挖掘二者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寻踪女神庙

  乘坐园区的摆渡车来到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的路上,工作人员指向大概4公里外的正南方向,她说:“你看那山头,像不像一个猪头?”接着她介绍道:“猪首山、女神庙和金字塔遗址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他遗址点都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依山而建,顺应山势。”不禁感慨,中轴的概念和基于对成的空间秩序竟早在5000多年前便已初现雏形!

  震惊于牛河梁遗址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相融,在走访过程中,也感受到了遗址博物馆与综合类博物馆所带来的代入感截然不同。遗址博物馆建在历史发生地,其中每一件器物都保留着其出土时的具体位置、空间布局以及地层关系,不像综合类博物馆展柜里的展品,虽经精心陈列,却少了那份与原址紧密相连的原生感。2023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确证牛河梁遗址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典型代表。对于探究如此久远的文化而言,遗址这种形式无疑是最为生动、直观的,它能让我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古老的历史。

  踏入馆内,一面红色墙壁上的两行手写文字赫然入目:“‘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深入研究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后,提出的极具影响力的论断。

  女神庙坐落在牛河梁主梁的梁顶,海拔有671.3米,在牛河梁遗址群中占据着最为显要的位置。所以参观需拾级而上至二楼。站在楼上俯视下方,5000年前红山女神庙的真身便完整呈现在眼前!出乎意料的是,作为远古时期最为重要的祭祀的庙宇,女神庙的面积仅有75平方米,空间十分有限。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能够进入女神庙参与祭祀的,可能是部落中的祭司或贵族,而非普通民众。女神庙为半地穴式土木型结构建筑,平面呈“亚”字形的窄长形状,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北组建筑相对复杂,设有主、侧室和前、后室之分;南组建筑规模较小,形制也相对简单。那尊闻名遐迩的红山女神头像,出土于西侧室,如今在遗址覆土之上摆放着一尊女神像复制品,与综合馆展柜内的女神像一致,用以标明其出土时的位置。关于红山女神的身份,学界有着众多推论,有女娲、女黄帝或是部落远祖等种种推测……但毋庸置疑的是,她是5000年前红山先民的偶像,一个具象化的偶像。

  女神庙中还出土了大量泥塑人像残件,陈列在展厅的展柜内。这些残件包含女性的耳、鼻、手臂、乳房等部位。特别是主室中心位置出土的残件竟有真人3倍大小。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女神庙的挖掘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在记者与著名考古学家、有“红山文化第一人”之称的郭大顺老先生交谈的过程中,他提到主室极有可能存在更为精致且体积更大的女神先祖塑像,而这或许就是这座女神庙最为重要的祭祀偶像。种种迹象表明,女神庙里并非仅存有单一的女神形象,而是存在一组女神群像,这一推测无疑令人兴奋并充满期待!

  除此之外,女神庙展示厅内,丰富的文物继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壁画残片上,红、黄、白等色彩绘制的几何纹、勾连纹等图案,虽历经岁月侵蚀,留下了斑驳痕迹,但部分线条依旧流畅,色彩层次也仍依稀可辨。展板上的信息显示,它们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壁画墨迹。一旁陈列着动物雕塑残件,如泥塑的鹰爪、熊掌等。此外,出土的陶器残片,也足以让我们重构其原始轮廓,其中周身镂孔的薰炉器,应为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这一切,似乎可以拼凑出远古的祭祀场景:一座远古时期最高规格且无比神圣的庙宇,坐落于山顶,室内富丽堂皇、烟雾缭绕。主殿的顶部有一条威猛熊龙俯卧,爪牙凛厉;北室则有一只巨型猛禽盘踞在内,眼神犀利。它们共同守护的,是女神。而她,无疑是这场祭祀的核心,承载着红山先民最为虔诚的信仰。

  玉证红山女

  1983年,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等重要遗迹被发现。苏秉琦先生实地考察后,以“坛、庙、冢”高度概括牛河梁遗址的布局与内涵,指出其分别代表着祭祀天神的圜丘、祭祀地祇与祖先的庙宇、埋葬先人的陵墓。离开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后,遗址公园的摆渡车沿着西南方向开往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

  车窗外,山峦起伏。在牛河梁主梁顶南端的斜坡上,紧邻101国道,第二地点保护展示馆坐落于此。从侧面看,它的外观呈现出圆润的一道弧线。工作人员介绍:“展示馆的设计巧妙汲取了‘玉雕龙’的造型,同时其屋顶曲线和周边山形曲率高度一致,使得建筑能够融入群山之间。”

  走进馆内,眼前赫然出现偌大的一片遗址,地上石块密布。展示馆以白色金属网壳覆盖,金属网的线条简洁、流畅而轻盈,这种现代建筑技术与远古文化的碰撞带来的视觉冲击,令人震撼。中间一道“天光”无疑是全场的焦点——建筑穹顶设有一扇天窗,阳光透过天窗直照祭坛,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氛围。

  这座展馆占地面积约5850平方米,由5座积石冢和1座祭坛组成,有墓葬50座。沿参观步道绕积石冢而行,能看到一座座形制各异的墓葬错落分布其中。环绕展示馆,展板上介绍有墓葬主人的详细情况及随葬品。粗算一下,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几乎各占一半。同时也不难看出,男性墓葬的随葬品明显多于女性,包括之前在综合陈列馆看到的诸多玉器,如斜口筒形器、玉龟、玉镯、勾云形器等。而女性的随葬品部分仅有少量玉器,有些甚至没有随葬品。

  不过,其中的24号墓尤为特别。这座墓室里,用小石板垒起一道隔墙,将墓室分成南、北两个单室。经考古鉴定,北室安葬的是一位成年女性,南室为一名成年男性,这是一座男女合葬墓。在古代的方位观念中,北为尊。而从随葬品来看,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北室出土勾云形玉器、玉镯各1件,南室仅有玉镯1件。由此可见,这座墓的女主人地位相对更高。而结合综合馆内关于勾云形玉器的介绍——“这类玉器多置于墓主胸前,是通天祀神的‘媒介’。只有身份地位较高、拥有一定权力的人才能使用勾云形玉器,是墓主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来看,她或许是氏族中掌握神权、地位较高的女性。反映了在红山文化中,女性在宗教、精神层面的活动中也能够扮演重要角色。

  从女神像到女神庙,在女性留下的种种印迹中,可以看到那时的女性不仅是生活的参与者,更是精神文化的引领者,她们的身影烙印在红山文化的脉络之中,成为这一古老文明的精神象征。

  结束此行时,再次回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那尊红山女神头像在余晖中越发庄严肃穆。不禁想起,苏秉琦先生关于“女祖”的评价前,还有这样一段论述:“‘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这表明在红山文化时期,女性偶像是基于现实中真实女性的特质被塑造出来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真实认知与尊崇。

  5000多年的时光流转,虽让我们难以完整勾勒出远古女性的生活全貌,但她们留下的痕迹,却证明了女性在红山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或许没有了时空的界限,我们从远古文明中汲取养分,在现代文明的浪潮里,延续着对女性价值的认可与赞美,不断推动人类文明朝着更加多元、包容、美好的方向前行。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文脉 7在远古遗迹,探秘红山女神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熊维西 文/摄2025-02-28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