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调》:关于生命与爱的至纯画卷

■ 心堪

  诗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真挚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关于母亲、生命与爱的至纯画卷。

  ■ 心堪

  在中国诗歌网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近日共同评选出的2024年十佳诗集中,诗人张执浩的新作《咏春调》名列其中。诗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真挚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关于母亲、生命与爱的至纯画卷。

  “我母亲从来没有穿过花衣服”……开篇这一句,便引发读者的好奇。因为,这似乎违背了我们对女性与服饰关系的常规认知。花衣服往往是女性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然而,诗人笔下的母亲却打破了这种常规——20世纪60年代,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艰难时期,母亲承担起了难以想象的生活重压,不得不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趣的向往。花衣服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诗人由此将读者带回那个特殊的时代,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母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母亲在生活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伟大。

  随后,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情感与哲理探索之旅。  

  “这是不是意味着,她从来就没有快乐过?”这一追问,宛如平静湖面上突然泛起的层层涟漪,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母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母亲的一生似乎被苦难与辛劳所笼罩,缺乏物质的享受,然而,当母亲走到生命的尽头,用微弱却又坚定的声音在诗人耳边诉说“我很知足,我很幸福”时,我们便明白,母亲的快乐并非建立在物质的充裕之上,而是源于家庭的和睦与温暖。

  “春天来了”,这一简洁而又富有力量的诗句,为诗歌构建起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背景。然而,在生机盎然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背负着母亲,在“开满鲜花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哭”,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视觉与情感反差。诗人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深深不舍与无尽眷恋。

  时光流转,母亲虽已离去近20年,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却在时间的沉淀中越发醇厚浓烈。

  诗人凭借其深厚的古体诗造诣,在这首当代诗歌的开篇冠以一个古诗风的“咏春调”,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一抹古朴典雅的韵味,更使诗歌在形式与内涵上都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他对意象的选取与运用恰到好处,精准地传达出了母子之间深沉而普遍的情感。“春天”这一意象在诗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大自然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与“母亲的病重”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春天的生机,越发凸显出母亲生命即将消逝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春天”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循环,它暗示着母亲虽然即将离去,但她的爱将如春天的脚步一样,会在诗人的心中得以延续与传承,从而赋予了诗歌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永恒感。

  诗中的“鲜花”与“小路”这组意象也别具深意。“鲜花”代表着美好、欢乐与新生,它是春天的使者,是生命绽放的象征。而“小路”则往往给人一种宁静、幽远的感觉,它可以是连接着家庭与外界的通道,也可能是诗人与母亲情感交流的空间。在诗歌中,诗人背着母亲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鲜花”的美好与“小路”的幽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小路”在此时仿佛成了诗人陪伴母亲生命旅程的最后一段路,它承载着诗人对母亲的爱与不舍,也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此外,诗中还隐含着“大地母亲”这一意象。诗人在最后提到,在世上被“亏待”了一辈子的母亲,在死后将被赐予“大地母亲”的公平厚待,春天原野上盛开的百花与如茵绿草交织而成的画卷,成了她最美的花衣服。这里的“大地母亲”象征着包容、接纳与永恒的归宿。母亲在世间的奉献与付出虽然可能在生前未得到充分的回报,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她将获得最终的安息与尊重。这一意象的运用,将个体母亲的形象与更宏大的自然概念相联系,拓宽了诗歌的情感视野,体现出一种深邃的人文关怀。

  在诸多被广泛认可的代表作,如《高原上的野花》《完整的彩虹》之后,张执浩再次以《咏春调》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我于春日清晨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遂记录下所思所感,以示对诗人的敬意。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看点 5《咏春调》:关于生命与爱的至纯画卷 ■ 心堪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