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小说中范圆圆这一路的穷追猛打吸引得手不释卷时,问过自己,是因为陈春成写得精彩吗?毫无疑问。但更吸引我的,可能是范圆圆追寻曾经失落的理想的劲头。
■ 吴玫
2024年第6期上的中篇小说《秋水》,2025年第1期上的短篇小说《山石》,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收获》接连两期发表了陈春成的作品。这位出生于1990年的青年作家,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
中篇小说《秋水》的情节不复杂。“她记起自己名字的由来,是在飞往湖南的夜间航班上”,作者以这样的起始句,引起了读者的猜测:这是一篇关于“她”与自己名字的由来纠缠不休的小说吗?然而,更喜欢将虚构落到实处的陈春成,将“她”名字的由来推远成了背景,《秋水》始终着力的是——“她”在某个周末奔突于长沙和常德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想和对“她”而言重大的发现。
既然“她”名字的由来不是《秋水》的核心内容,就不必暂时“保密”了。她叫范圆圆,33岁的建筑设计师。就职业而言,范圆圆不算顺利,“做这行多年,她不再追求虚妄的成就感,误以为自己建造了什么,每一次熬过那些夜晚和争执,得到的是一种幸存后的恍惚”。而“去年初,她还和陆泽在一起时”这样的时间状语,顺势把范圆圆的生活状态也交代清楚了。于是我想,范圆圆利用出差时间在长沙和常德奔走的这个周末,看似如此平常,是如何被陈春成写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温情故事?因为,他替范圆圆设计了一个让她割舍不下的念想。
像许多通勤之路漫长的上班族一样,范圆圆也喜欢在上下班路上追剧,“从不一口气追完,而是逐日看完一整部剧。她喜欢这模式,让一个故事跟着你的生活并行一段,生活似乎也变成了双声部”。但范圆圆没有想到的是,一部冷门剧《暗格》竟让她的双声部生活互相嵌套起来。
《暗格》第17集中,通过剧中主角的视角,范圆圆看到,“(砾石)小径紧挨着一道石砌的矮墙,墙内是个园子,浓荫下,几块野山石披着苔藓,石上似有水光摇荡。园中也有几道起伏的石砌景墙,舒缓的弧线,分割出相连缀的空间……”范圆圆脖颈处滑过一阵酥麻感。为什么?
2016年夏天,范圆圆接到一个项目,为邻市一个展馆设计周边景观。园子的方案是范圆圆颇为得意的设计。方案落地后,却成了相当糟心的回忆:“只三天没去现场,他们已暗度陈仓地做好了。完全不按图纸要求,该圆润处尖锐,该错落处整齐,(景墙)像一条灰白僵硬的巨蟒横陈在园中,所到之处一切都毁了。”事已至此,无力改变结果却又不忍放弃那一点得意的范圆圆,将方案扔进了电脑文件夹的深处。
以为夹杂着无尽委屈但已翻篇的设计,却在电视剧中被完美呈现了,想过要追查抄袭者的范圆圆,瞬间就放弃了这一念头,“在这行里,被抄袭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但,到那个完美呈现她设计的现场去看看,成了动辄就从范圆圆的头脑深处浮现的念头。之所以答应代病倒的同事去长沙出差,就是因为《暗格》中那8秒钟的戏,可能在长沙周边取的景。
就凭着8秒钟的视频要在长沙众多酒店中翻检出她的设计,谈何容易!《秋水》的大多数篇幅里,我们跟着范圆圆乘坐出租车查访了长沙的多家酒店,又跟着她走进了湖南图书馆,还被她引领着搭乘夜行列车从长沙到了常德,终于在常德的一家酒店被弃用的园子遇见了范圆圆颇为得意的设计。我被范圆圆这一路的穷追猛打吸引得手不释卷时,问过自己,是因为陈春成写得精彩吗?毫无疑问。但更吸引我的,可能是范圆圆追寻曾经失落的理想的劲头。
陈春成到底还是让范圆圆颇为满意的设计经由一个“人来疯”商人的运作,于他破产前落了地。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满意设计”都随风飘逝了,就像范圆圆在飞往湖南的夜间航班上突然记起的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名字。
于是,这次对于失落理想的执着追寻,无意将范圆圆带到了沅江边,唤起了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范圆圆五行缺水,刚出生时,当过农村教师的外婆给起了名字,沅。范圆圆小时多病,有人认为是女孩子压不住姓和名里都带水的范沅二字,父母因此帮她改名范圆圆。只是,身在福建农村的外婆,怎么会知道远在湖南有一条叫沅江的水系?原来,外婆从小没了母亲,随父亲到湖南做药材生意,就寄居在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范圆圆后来揣度,沅江给童年的外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以致多年以后她出生时外婆顺嘴就给了她一个名字范沅。被范圆圆的曾外祖父带回福建老家定居后,外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外婆寡言,所以范圆圆不知道外婆此生有什么遗憾,而对沅江的惦记,让范圆圆确定她这辈子一定有缺憾。外婆总会摸着她的头轻声念着:“沅啊沅,你怎么这么乖啊。”
可见,那个沅字将外婆、妈妈、范圆圆三代女性的生命密码,写在了一起。于是,尽管,唤范圆圆为“沅”的外婆虽已远去多年,那天,在沅江边上,终于从执念中解脱和释然的范圆圆,还是听懂了沅江的心跳,它是那么平稳,又那么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