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青青

林平

    ▲周口国家农高区俯瞰图。(国网郸城县供电公司供图)

    国网郸城县供电公司员工协助周口国家农高区测试机井运行状态。

  春天正从遥远的南方往广袤的黄淮平原赶来,莺飞草长,小麦拔节灌浆,一片葱翠……那个时候,那个人称“慧姐”的女子,又会出现在哪片需要她的土地上呢?

  ■ 林平 

  一

  雨水节气,黄淮大平原生机盎然,一望无际的青色构成了豫东粮仓最寻常的底色。我站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核心地带的麦田边,看工作人员调试喷灌设备,为麦苗拔节生长做准备。

  农高区工作人员走向红顶白墙的井房,电卡在水肥一体机上一刷,旋转喷头即刻喷出股股水流。“这眼机井带100多个喷头,能浇300亩地。”他指着远处,“那些中心支轴式喷灌设备,喷灌半径有290米,像巨大的龙骨横在麦田里。

  “供电正常就好。”麦色皮肤的女子叮嘱道,“用电有问题随时找我。”

  “谢谢慧姐!”工作人员转头对我说,“我们这儿十春九旱,以前全靠人工拖着水管浇地。现在有了智能喷灌,刷个卡就能浇灌几百亩,多亏供电稳定。”他还说,每年慧姐都会带着电工义务检修设备。通过手机App,不仅能查墒情,还能远程灌溉,每亩成本从50元降到了6元。

  后来我得知,这位被称为慧姐的女子叫徐慧,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供电公司农高区中心供电所所长。1983年出生的她今年42岁,圆脸上几点雀斑,乌黑的头发夹杂着几根白丝,亲切得像邻家小妹。这次相遇纯属偶然。乙巳年春节后,我应朋友邀约到农高区采风,碰巧看到电工检修设施,便结识了徐慧。

  农高区全称为河南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河南首家、全国九家农高区之一,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有30万亩高标准农田。徐慧负责的汲冢、李楼等四个乡镇,供电客户超10万户。过去,这里供电设施老化,一遇恶劣天气就容易倒杆断线。

  “情况有多糟?”我问。

  “大前年暴雪,十千伏线路覆冰断了,引发部分区域停电。前年冬天又是因为暴雪,老旧电杆也撑不住了。”徐慧回忆,“为了尽快恢复供电,我带领供电所的电工紧急抢修。水泥电杆上都是冰凌,光滑得很,根本上不去,我们采取融冰措施,再登杆接线。及时联系叉车运输新电杆,更换断掉的电杆,待抢修完毕恢复供电,人都快成了冰人。”

  听着她的讲述,我眼前浮现出皑皑雪地里,一群平均年龄50岁的电工顶着严寒立杆架线的身影。脸颊冻得通红,手脚冻得僵硬,直到无垠的雪野上立起一根根电杆,飞越一根根银线。他们日夜奔波在豫东大地,为点亮点点灯火,像星星一样闪烁在广袤的黄淮平原上。

  二

  深入探访,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与民风特质扑面而来。单说汲冢镇,其渊源可追溯至汉代,汲冢镇原名杨宪镇,因西汉谏臣汲黯衣冠冢得名,沿用至今。郸城县的历史则比汲冢镇晚了六七百年。隋朝开皇年间设郸县,相传与老子当年在此炼丹有关,故民间也称“丹县”。唐朝时郸县被废,此后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归属鹿邑县管辖,直至1952年建立郸城县。

  在徐慧到来之前,当地供电所历任所长均为男性所长。虽然大家兢兢业业,但各项管理指标始终落后,所长们也陆续调任。谁会来当所长,成了悬念。当徐慧突然到任时,所有人都倍感惊诧。

  我问徐慧:“你没找领导问问原因吗?”徐慧摇摇头。这也难怪,徐慧此前任过郸城县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主任,责任心强,供电服务业务熟稔,关键是善于沟通,韧性十足。领导或许就是看中了她的这些优势。

  那是两年前的8月。当时农高区中心供电所还叫汲冢中心供电所,所里只有8名电工,一年内就退休了4人,剩下的4位也将在第二年退休。徐慧到任一年的时间里,就带领团队大幅提升了供电所的各项指标。去年8月,李楼中心供电所也交由她管理,她依旧二话不说接下重任。

  如今,下辖四个乡镇、供电服务超过10万户的农高区中心供电所,已成为郸城县供电公司的标杆。这背后,是徐慧和她带领的电工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守。从徐慧那里,我得到了一组数字:过去三年,郸城县供电公司投入1.24亿元,对汲冢、胡集、李楼等核心乡镇的供电设施和台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改造,新增891个台区,9718眼机井收益。

  这种改造的效果是显著的。去年二季度大旱,供电部门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农田灌溉。七八月份暴雨成灾,他们又连夜排涝水泵接电。从抗旱到防洪,稳定的电力供应,成了庄稼丰收的坚实后盾,也让农高区中心供电所一跃成为先进单位。

  坐上徐慧的小型黑色越野车奔向下一个目的地,田间绿意飞驰而过,她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这辆车的后备厢塞满了工器具和电表,成了移动抢修站。车后背着备胎,车身贴着“穿越西藏”的路线图,全县独此一份,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得它。

  我问她是否去过西藏,她摇摇头,“还没去过,本想退休后去看看,可这心脏病……”见我惊愕,她反倒轻松调侃:“老毛病了,不耽误干活!”

  三

  徐慧是个早产儿,因先天发育不足,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几年前的心脏手术尝试失败,她却总笑着说:“如今每活一天都是赚的。”这份豁达,让人心生敬佩。

  我们来到农高区数字蔬菜农场,500亩的玻璃大棚里,无土栽培的辣椒、生菜、芹菜、草莓、番茄等果蔬长势喜人,红翠相间,暖意融融。这家由山东寿光引进的农场,年产蔬菜达260万斤。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果蔬全靠水循环供养,白天利用光照保持温度,夜里开地热供暖,他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蔬菜,对稳定的电力供应十分依赖。

  这时,徐慧告诉我两年前她初任供电所所长时的一件事。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了蔬菜农场的电话,说蔬菜基地没电了,他们非常着急。徐慧疑惑道:“你们种菜与用电有很大关系吗?”对方焦急地说:“水循环停了,菜两小时就蔫!”徐慧立即带领电工驱车赶来,发现因行政区划与供电归属交叉,线路维护存在盲区。好在如今两个乡镇同归她管理,抢修效率大大提升。故障排除后,她还特意叮嘱:“以后要重点关注这儿的用电情况,一定要优先保证这儿的供电,有故障及时排除。”那天之后,徐慧隔三岔五就会打个电话询问蔬菜基地的用电情况。

  走进大番茄种植大棚,层层果实压弯枝头,单个足有一斤重。一亩七分的大棚,年产量可达两万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工作人员说供电所的服务从没掉过链子,电工都是随叫随到,让他们很感动。

  走访中我发现,徐慧和每个客户都熟稔得像老友,随口就能说出一堆故事。见我好奇,她直言:“虽然我们的整体服务有很大进步,可还是有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需要改进。我们每日晨会都会梳理工作中的不足,‘知不足方能自反,知困方能自强’。”

  四

  徐慧还提到一起投诉事件,就在两天前供电所刚完成一段引发投诉的十千伏线路改造。我提出想看看改造现场,徐慧安排好工作便带我前往。

  “穿越西藏”行驶在黄淮平原上,大地青青,麦苗恍如绿色的地毯,覆盖着无垠的原野,恍如一幅巨大的绿色油画,两边闪过的座座村庄,恰似油画上的滴滴点缀,随意又精心,浑然天成。

  抵达村庄后,村口闲聊的村民熟稔地和徐慧打招呼,有人喊徐所长,有的人叫她“慧姐”。穿过狭窄小巷,一排七根崭新的水泥电杆矗立在麦田中,三根绝缘导线笔直延伸向远处房屋。徐慧说,这条高压线是前天下午完工,她回到家已经七点多了。

  “为何会有投诉呢?”我这时才顾上询问。徐慧指着北面二层楼房说,投诉来自在此过年准备结婚的一个小伙子。他家里摆放着一些还没拆箱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副要办喜事的样子。徐慧带电工到现场查看,发现新栽电杆因村民以“破坏风水”为由阻工,导致十几户仍用老旧线路,电压不足。徐慧召集业主和村干部协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她说:“你们不让线路从西边走,咱们就从东边走,撇开坟头,这样还有意见吗?”村干部表示同意,十几户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表示同意。她马上令一起来的挖机就地挖坑,拔掉西边的电杆,栽到东边,紧接着开始架线,一直忙到天黑透了,线路才竣工送电。原本从麦地西边直线即可过去的高压线,走麦地东边多转了一个弯,多立一基电杆,多架50米线路,但终于皆大欢喜。

  线路改造两天后,小伙子打来电话致谢:“徐所长,您让我非常感动,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没想到一个电话会给你们添这么多麻烦,谢谢你们!”徐慧回复:“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打电话,说明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那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今后用电有诉求,欢迎找我们,合理需求一定尽力解决!”

  我问徐慧为何要赶工,她解释说,“一个是村民都不愿意电杆电线距离自家近,有担心安全的,有怕影响风水的,怕夜长梦多,再被阻工;更重要的是,想让他们早点儿用上正常电。”

  一旁的台区电工委屈,表示阻工非他责任,徐慧批评道:“阻工是不怪你,可是,你明知电压低,却没想办法彻底解决问题,还能说不怪你吗?”“是我的错。”台区电工说。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发现,徐慧批评人时的声音虽高,语气却温和,目光充满温度。

  五

  工作烦琐,事无巨细都要交代到位,这需要怎样的心境才能从容应对?徐慧每天总是乐呵呵的,即便大嗓门说话,也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烦躁。我忍不住问起她的好心态,她笑道:“无论郁闷还是快乐,都是一样过日子,何不快乐一些呢?再说,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捡的,我已经知足了。”

  离开村庄后,徐慧又要去吴台镇查看开关安装情况。“穿越西藏”在乡间公路疾驰,两边依然是青青的麦苗,望不到边。行至黑河南岸,忽见看见一处彩钢瓦棚子被风吹倒,徐慧当即停车,去棚子四周查看了一番,随后拨通电话,大声说:“我看到你的棚子被风吹倒了,一定要小心触电!”

  “我知道,昨天就吹倒了,正准备这两天去整修一下呢!”电话里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慧姐,你放心,我对电可谨着心呢!”

  挂断电话,徐慧长舒一口气,边开车边解释:“去年8月暴雨,我刚去李楼供电所上任,走这条路时遇到她。当时洪水齐腰,她家玉米地全泡了,急得直哭。”说着指了指路北:“就在那边,她拉着我求帮忙接电抽水。变压器就在棚子后面,但电线得架得高高的不能碰着水。”好在及时找来电工,架线通电,水泵启动的那一刻,浑浊的洪水终于向着黑河奔涌而去。

  话音未落,徐慧的电话又响了,是关于十千伏线路的分段开关带电作业的事。在郸城的日子里,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我常跟着她四处奔波,听她一个接一个地接电话,对即将退休的老电工们,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

  离开郸城那天,天空飘下了小雨,身后的黄淮平原多像一个人的胸怀,坦荡如砥,绿意盈盈。春天正从遥远的南方往广袤的黄淮平原赶来,莺飞草长,小麦拔节灌浆,一片葱翠……

  那个时候,那个人称“慧姐”的女子,又会出现在哪片需要她的土地上呢?

  (作者简介:林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长篇小说《立地成塔》《红房子》、长篇纪实文学《挺进深蓝》、报告文学集《东达山上》,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等)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什刹海 6大地青青 林平2025-04-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