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文明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苏轼为切入点观察苏家家风,就不能忽视对其家庭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形式和特点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在新时代做好家庭、家教、家风工作,发挥妇女独特作用,在思路上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内容上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路径上要树立幸福家庭典型,发挥时代楷模、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
■ 冻小林 姜文希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章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文明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古代,宋朝对家庭建设尤为重视。一方面科举制改革,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门阀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另一方面土地买卖自由,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贫富无定势。这些因素使得宋朝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人们越发注重子孙才学和品德培养,期望借此让家族长久昌盛。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悬挂在四川眉山三苏祠门口的这副楹联彰显了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文坛的崇高地位。探究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苏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优良家风功不可没。父子三人中,苏轼更为大众所熟知,这不仅在于他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还得益于其洒脱豁达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两年中连升12级、官至翰林学士的高光时刻,也有接连被贬至蛮荒之地的艰难岁月。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都能泰然处之,真正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家庭建设中,女性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若以苏轼为切入点观察苏家家风,就不能忽视对其家庭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第一任妻子王弗、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都具备坚韧、仁慈的优良品质,展现了治家理政的智慧。
坚韧不拔:应对磨难的家庭智慧
在人生难免遭遇波折,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发展的基石。家风正,则源头正;家风正,则后代正。只有以坚定的信念、积极平和的心态应对人生的考验,家庭才能行稳致远。
苏轼儿时,父亲苏洵常游学在外,母亲程夫人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程夫人知书达理,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端正的品行。有一次,她给苏轼、苏辙讲《后汉书·范滂传》,刚正不阿的范滂被卷入朝堂之争,遭人陷害,在与母亲诀别时,因无法尽孝而深感遗憾。范滂的母亲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听后,询问母亲自己能否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苏母坚定地答道:“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这番回答为苏轼立下奋力当世的远大人生志向注入强大动力,也支撑着他在考取功名时写下“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的肺腑之言。
仁慈善良:温暖家庭的心灵港湾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崇德向善、互助互爱的家风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为家庭成员心灵的避风港和坚实后盾。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名门,生性善良。饥荒年间,她变卖首饰赈济灾民,而且爱惜世间万物,禁止捕捉家中的鸟雀。这些举动在年幼的苏轼心中种下慈爱温厚的种子,使他在为官后始终秉持仁民爱物的初心。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时,面对“上翳日月、下掩草木”的漫天蝗灾,忧心如焚,积极组织民众灭蝗自救,保障民生。得知在饥荒中出现了大量的弃儿后,他“洒泪循城拾弃孩”,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救活了数千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儿童。
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她对苏轼前妻王弗所生的儿子苏迈视如己出,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迨、苏过同等对待,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照顾,让家庭氛围和睦融洽,也让苏轼能够安心生活。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给予她高度评价:“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这充分体现了王闰之为家庭和谐作出的贡献。
慧心巧思:治家理政的智慧之道
治家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学识渊博上,更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优势互补、互促互进、齐心协力上。
苏轼天性坦率,初入官场时,在识人断事方面有所欠缺。他的发妻王弗则明晓官场利害,颇具知人之明。每当苏轼与客人交谈,她常在屏风后静听,事后根据谈话内容,帮苏轼分析客人的动机和人品,提醒他防范溜须拍马之人和过于直白的泛泛之交,让苏轼在复杂的官场中少走弯路。王弗的早逝给苏轼带来了极大的伤痛,正如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所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王闰之虽不像王弗一样饱读诗书,但她很有生活智慧。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俸禄只能以实物折算,生活变得拮据。为了合理管理钱财,王闰之将一个月要用的钱分成30份,串成串子挂在屋梁上,每天取一串,当天的结余存起来用于招待来客。黄州知州曾分给苏轼一块废地,王闰之精心打理这块废地上种植的50亩田。有一次,耕田的唯一一头牛突发兽病,兽医都看不出病因,王闰之凭借经验判断水牛发的是痘斑,用青蒿粥加以医治,使耕牛痊愈。可以说,王闰之对家庭事务的全面精心操持为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闲情雅致创造了条件,也让他在此期间创作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家庭建设:发挥妇女的独特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形式和特点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还引用了傅立叶的一句话,“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起就将妇女解放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决与“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束缚作斗争。今年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30周年,写入法律法规20周年,写入党代会报告13周年。在新时代,中国妇女的人生舞台不再局限于家庭,她们拥有在任何领域建功立业、实现梦想的权利和自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分工模式早已被时代淘汰。然而,当前低结婚率、低生育率和高离婚率的现状,也表明新时代的家庭文明建设亟须针对新问题,更新理念,创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新时代做好家庭、家教、家风工作,发挥妇女独特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思路上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一方面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摒弃传统糟粕思想;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妇女在婚姻和就业中的正当权益,提高男性在育儿、养老等家庭事务中的参与度。
在内容上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传统资源、红色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传承孝老爱亲、重教上学、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弘扬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家风,借鉴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家风家训。
在路径上要树立幸福家庭典型,发挥时代楷模、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借助学校开展好家风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宣传普及和舆论引导,推动家务劳动数字化,以家务劳动智能化赋能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使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在全社会形成塑造优良道德品质的良好环境,增强人们对婚姻和组建家庭的向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
(冻小林为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副校长;姜文希为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