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三书,原名王亚鸽,文学博士,专栏作家,已出版读诗随笔《春山多胜事》《细雨湿流光》,同时创作有儿童绘本、翻译诗集等。曾任高校教师,近年云游四海,自由写作。
“闲下来,便看见了山,看见山,朝我倾身走来……”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既见君子:诗经十五国风行读》(以下简称《既见君子》),以新颖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重新解读经典。
“喜欢读《诗经》这么多年,我总想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书,《诗经》里的诗篇诞生于2000多年前,更是人类纯真心灵的样本,只要静心体会,便能发现《诗经》与现代生活的深层共鸣。”作者三书如是说,“与其说是对《诗经》的传统讲解,不如说是以采风笔记和读诗随笔的方式重读《诗经》。”
■ 口述:三书 作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在乡野间遇见诗的本真
我生长于周秦汉唐的故地陕西关中。小时候家里没有书,但是我妈妈很会讲故事,每次她给我讲故事,我都会听得入迷。后来偶得了几本民间故事书,夏天的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躺在平房房顶上仰望星空,开始轮流讲故事。记得只要听到“很久很久以前”,我整个人就如中了魔法。那些在月光里流淌的传说与歌谣,像一粒埋在心田的种子,让我在多年后与《诗经·国风》相遇时,立刻感知到血脉里的天然亲近。受孔子“礼失,求诸野”思想的启发,我踏上乡野采风之路,试图以采风笔记和读诗随笔的方式走进《诗经》的大千世界。
《既见君子》选取近百首《诗经》诗篇,大多来自“十五国风”,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无不彰显着最纯真、最深刻的人性。以《秦风·蒹葭》为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仅是文字之美,更道出了人们对理想恋人的渴望与追寻。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我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核心。
书名《既见君子》,是采用《诗经》中的常见句式,这个句子在“国风”和“小雅”中出现过很多次,“即见君子,云胡不喜?”“即见君子,并坐鼓瑟。”等。“君子”在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可以从《论语》等典籍深入考证,但在《诗经》的语境里,我感受到的是亲昵和敬意,女子呼心仪的男子为“君子”,男子也可以称有德行的、令人尊敬的男子为“君子”。亲情与敬意,这就是我对“君子”的理解,也是我对民间社会“礼”的本源的理解,我的写作情感和基调,亦来源于此。
这本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饮食男女”,以读诗随笔为主,选读了很多国风里的爱情诗,也有一些劳动歌谣、悼亡诗以及写给母亲的诗,都是人生中最普遍和深刻的情感;二是“山河大地”,以采风笔记为主,主要是我在河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采风的笔记,这部分内容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也是《诗经》读物中极少见的一手材料,是我历时四个月,从近四万字的田野笔记中提炼出来的,凝结成带着泥土与露水气息的文字。
书中每一篇的首页都是用淡淡的湖绿色调,标题融入现代元素,并配以引语式笔记,阅读空间感非常好。
《既见君子》源自我的共鸣
《既见君子》所选取的诗,都源自我的共鸣。所谓共鸣,并非因个人经历与诗中情境相同,而是这些诗的“现代性”。这里的现代性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洞察力。也就是说,书中选读的这些诗,都体现出最纯真、最深刻的人性,所以与我们会有共鸣。比如第一篇《最美的相思:寻找一个不存在的恋人》,是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文字之美,更因它道破了人类心底的渴望。
《诗经》的现代性,从来不是生硬的古今对接,而是深植于大地的呼吸、普通人的悲欢中。那些关于爱、劳作、思念的永恒主题,本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
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采风时,我曾路过一个土崖边的旧村落,坐在门楣上刻着“务本”的一户人家的门口休息。门是锁着的,一位大娘走过来,没有问我是干什么的,而是满面笑容,一边从衣服口袋里掏钥匙,一边热情邀我到屋里去坐坐,就好像我们有约定,我坐在她家门口等她似的。
大娘家住的是窑洞,屋里非常敞亮,院子里种着蒜苗和菠菜。时值暮春,三月骄阳,我们就坐在窑洞前,喝着开水冲的牛奶麦片。大娘说她一个人住在老屋,三个孩子都在城里,两个在外地,一个在运城。她还提起老伴已经离世三年,门口的砖路和冬青树都是她老伴一手打理的。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什么是诗,这就是诗,这就是《诗大序》里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以互文之镜映照古今诗心
读《诗经》的角度可以很多:可以作历史读,可以作文化百科全书读。而我选择淡化历史文化读法,回到“诗本位”。
至于书中诗的考证,毕竟2000多年过去了,无论社会形态、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物质层面的残留几乎荡然无存。纵使找到只鳞片甲,也无法考证出什么。所以对我来说,真正大量的记忆,其实活在我们的血液和基因里,以及山川草木和大地的生命场里。这部分只可感受,无法解释。
在写作风格上,我追求诗意的表达,将读诗阐述与采风笔记融为一体。在表现手法上,我大胆尝试互文写作,将主题相近的现代诗、随笔、电影评论等融入对《诗经》的解读,让古今文字交相辉映,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封面,我也选用了画家蔡皋老师的画作,梦幻的色调与大地河流的意象,完美契合了书籍的气质,每篇文章首页的精心排版,也都能让读者瞬间感受到经典的文字之美。
在这本书里,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无论他们喜欢某一首诗、还是某一段文字,或是因此对《诗经》产生亲近感,我都深感欣慰。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位诗人,灵魂深处对美与诗意的感知从未消逝,只是常被尘世喧嚣遮蔽。《既见君子》或许只是一次微小的尝试,但愿这册浸透着乡野风露与心灵絮语的文字,能成为读者手中的一束光,照亮他们在经典与现代之间寻找诗心的路。毕竟,当我们学会以诗意的眼光凝视世界,每个日子都会绽放成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