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一”劳动节,新疆阿克苏各族群众盛装展示幸福生活。

▲ 在新疆温宿妇联的组织下,各族姐妹穿上汉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今年以来,新疆阿克苏地区树立各族群众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突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铺陈中华文化底色,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于“有形”上用心,树立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在阿克苏市多浪河畔,静静矗立的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和阿克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是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地方也逐渐成为旅游界的“流量密码”。
在柯坪县齐兰古城、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沙雅县它乾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跨越时空,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征。
对于祖辈生活在沙雅县的刀匠阿依先木·司马义而言,眼下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她所在的雁鸣刀坊位于沙雅县英买力镇喀勒尕奇村,是非遗项目沙雅小刀的发源地,村里有180名“刀匠”传习这一技艺。“当我坐在冲压室轰鸣的机器前,看着沙雅小刀的装饰物在自己手中定型,我的内心满是传承非遗技艺的自豪。”阿依先木·司马义说。
走出雁鸣刀坊,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井冈山会师铜像与一旁墙体上悬挂的巨幅天安门城楼画布相映生辉。阿依先木·司马义由衷地说,“每天经过这里,我的心情都特别好。如果中华文化是艘大船,那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是组成大船的零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阿克苏广袤的土地上,“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正焕发勃勃生机。这里不仅有“你学戏曲、我习麦西热甫”的文化交融,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墙上的标语、馆藏的文物中鲜活起来,转化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于“有感”上用情,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在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光明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芒孜兰木·阿皮孜与养女阿依加玛丽·米吉提的故事家喻户晓。34年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养女已经能够在旁人搀扶下站起来了。
芒孜兰木·阿皮孜的感人事迹如春风化雨,温暖了整个乡村。当地政府以她家为依托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大院。2023年实施的环境提升改造工程总投资20余万元,资金筹措体现了全民参与的特点:除镇村两级财政支持外,更多资金来自村民和商户的自发捐助,捐款金额从三五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村民吾甫尔·吾斯曼捐了两万余元,他说:“我在别的镇承包了2000亩地,家里经济条件比芒孜兰木·阿皮孜大姐要好,从小我们就知道她家的事,能帮到她,我特别高兴。”在芒孜兰木·阿皮孜的带动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仿若有了“标杆”,吾甫尔·吾斯曼和村民李晓林成为好朋友,在农事上相互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如同亲兄弟;村民凯麦尔东·肉孜组建了一支建筑队,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村民杨玉良的桶装水厂里,23名各族群众互学语言、互帮互助,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广袤的乡村、田野……
据悉,阿克苏地区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聚集,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推进,大家的居住模式和商铺经营模式从“抱团取暖”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在互帮互学、共居共乐中增进感情,让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在祖国大地生动书写。
于“有效”上用力,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乡村发展新图
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一排排现代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室内自动温控、水肥一体化、太阳能储热供热系统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蔬菜、瓜果长势喜人。随着设施农业发展,昔日无人问津的戈壁沙漠成为投资兴业的“香饽饽”,戈壁设施农业基地、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和机遇。
柯坪县绿色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负责人王孔会说:“柯坪县光照条件充足,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园区种植了西红柿、黄瓜等十余种蔬菜,除了供应县城,还销往周边县(市)。我们还在水产养殖区投放了罗非鱼、翘嘴鱼、鲈鱼以及50万尾南美白对虾。只要找准暗藏的优势,戈壁荒滩也能生机盎然,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产业园的落地,家住柯坪镇喀拉库提村的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夫妇实现了就近就业。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在产业园负责大棚维修工作,妻子则从事大棚育苗工作。“我们在这里工作4年了,在县城买了楼房、汽车,还存了一些钱。”聊起家里的变化,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笑如春风。
就业是农民打开致富大门的钥匙,语言则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桥梁。从学校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最大的变化是语言相通。
走进位于沙雅县的新疆利华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农机驾驶员阿卜杜拉·艾则孜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他说:“以前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高,最大的麻烦就是看不懂农资包装上写了啥。现在,学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技术,我既可以选择当农民,也可以出来求职,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由我自己做主。”如今,转型成为产业工人的他,每月平均工资4000多元,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在阿克苏,像阿卜杜拉·艾则孜这样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故事比比皆是。当地政府创新实施“语言+技能”双提升工程,建立“培训—就业—增收”全链条帮扶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端稳就业“金饭碗”,驶入致富“快车道”。
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各部门协同发力,通过“理论宣讲+文化浸润+实践养成”三位一体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在“有形”的载体建设中增进认同,在“有感”的日常交往中深化情谊,在“有效”的民生改善中凝聚共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干部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