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其个人成长,也关系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守护儿童心理健康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儿童成长全过程,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推动国家战略目标落地生根。
■ 王润洁 朱晓宇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内卷和网络海量信息的传播,叠加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特性,使得当代儿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困境和挑战,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守护儿童心理健康,不是家庭或学校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谱的“协奏曲”,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破解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战略意义
政策护航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将“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列入工作目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深刻表明,儿童心理健康已从教育领域的单一议题上升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儿童成长全过程,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推动国家战略目标落地生根。
社会关切是破解心理健康危机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儿童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困惑、网络沉迷等多重挑战,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提到,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传统单一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当前复杂局面。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干扰等问题相互交织,加剧了儿童心理健康危机。不断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合力,才能有效破解这一现实困境,为儿童心理健康构筑坚实防线。
育人根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心理健康不仅是儿童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儿童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家庭注重情感滋养与品德养成,学校强化专业指导与课程建设,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与实践平台,三方协同发力,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石
概念重构,从“各司其职”到“共生共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构成相互依存、动态交互的生态系统。传统的育人模式,将三方割裂为独立场域,这种碎片化治理模式不仅弱化了育人效力,更在客观上制造了“教育真空”。
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本质是构建一个以儿童心理发展需求为核心、三方职能有机衔接的“心理生态系统”。这一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主体各守一隅的割裂状态,通过制度性纽带与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学校主导赋能、家庭基础支撑、社会资源托底的协同结构。学校作为专业枢纽,在协同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着课程体系构建、师资能力培育、资源整合链接等核心职能;家庭在守护儿童心理健康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家长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树立科学育儿观,通过陪伴沟通、情感支持和早期问题发现响应等,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成长的支持性环境;社会力量的介入,则通过开展心理科普、提供专业服务,织密儿童心理健康防护网。三方协同的关键,在于建立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对接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与分层响应,实现教育预防、问题发现、干预回归的全流程闭环。
理论特质,中国特色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创新,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彰显,蕴含着我国教育制度的独特优势与文化根脉的深层逻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为全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贡献立足实践、系统协同的中国经验。
从制度特色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法治基础,《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等政策进一步细化了协同的工作机制与实践路径,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有益实践。这种工作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仅使多部门联动与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更呈现出全国一盘棋统筹解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治理决心与效能。
从文化基因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层逻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家国同构” 的育人智慧。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心理修养与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正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时代性转化,将家庭的情感奠基作用、学校的专业引领作用、社会的环境塑造作用有机统一,形成具有本土化范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体系,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行动路径
构建多维协同的预防性宣教体系。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以预防为目标、知识普及为核心的宣传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主导开发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社会情感学习等模块融入日常教学,并通过家长学校、家校沟通平台向家庭延伸,指导家长掌握面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科学育儿策略;社会力量则需提供专业化资源支持,如卫生健康机构参与课程设计、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合力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方通过联合研发标准化课程、共享专家库、共同策划主题宣传月等活动,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科学化、常态化传播。
建立全场景联动的监测预警机制。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核心保障是建立健全实时响应、精准识别的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发现干预机制,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学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流程,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教师培训和评价指标,并运用标准化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周期性筛查,结合学生日常在校表现等多维度数据形成初步评估,并建立“一生一策”动态档案,尤其是重点关注高风险家庭学生的变化。家长作为儿童日常生活的第一观察者,应掌握儿童发展的知识和科学育儿方法,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并与学校及时沟通反馈。社会专业力量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撑,如社区心理服务站派驻咨询师参与学校预警研判,医疗机构开放儿童心理评估绿色通道等,确保心理风险在萌芽阶段能够获得精准研判。此外,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实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全场景监测预警。例如,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开发的“浙里心晴”平台,整合AI心理评估、多源数据监测及危机预警系统,实现家校医社四方联动,使心理危机干预响应时间显著缩短,高危个案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
形成分层响应的心理危机协同干预模式。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落脚点是形成梯度适配、医教融合的危机干预体系。对于轻度心理问题,可以由学校心理教师联合家长一起,通过团体辅导、行为矫正等实施早期干预;对于中度问题,可启动三方联合机制,引入社区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展专业心理治疗;对于重度危机个案,则需通过“医教共同体”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危机干预与治疗,家庭配合落实监护责任,学校制订复学支持计划。如此形成轻度即时干预、中度联合介入、重度医疗托底的立体化干预网络,确保专业干预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助力儿童早日回归。例如,上海市长宁区将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分为重大心理高危事件、严重心理危机事件、一般心理预警事件三类,分别配套相应的干预路径和策略,出现危机事件或苗头,由心理教师联系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行初步预判后,联系区精神卫生中心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医疗专家队伍,并邀请家长到校,“家—校—医”联动,开展追踪关护并进行应急处置。
构建长效协同育人机制的破局之策
当前家校社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制度性协同框架有待完善,尽管政策层面已明确协同方向与路径,但三方权责划分、协作流程等具体规范有待细化,实践中仍存在随意性和碎片化现象;二是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加强,学生心理档案、家庭教养数据、社区服务记录等关键信息的互通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制约了精准干预的时效性;三是资源协同体系有待优化,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家庭支持网络、社会专业力量已逐步联动但系统性整合不足,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高效协同效应。
这些机制性瓶颈制约着协同效能的充分发挥。针对现存困境,亟须从系统性协同视角推进多维度突破,从而推动家校社合作向更高效、更紧密的方向迈进。一是以“教联体”为抓手夯实制度协同根基,依托区域教育联合体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常态化机制,制订三方权责清单与标准化协作流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联体考核指标,形成制度化协同框架;二是依托技术赋能破解信息壁垒,制订儿童心理数据安全共享标准,搭建跨领域数字化协同平台,整合心理测评、家庭反馈、医疗服务等数据资源,运用人工智能实现风险智能识别与分级预警,提升监测干预实效;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协同效能,依托区域家校社资源统筹中心,动态发布心理教育需求与供给清单,引导社会专业力量与学校、家庭精准对接,推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困境儿童群体流动,形成“需求精准对接、服务高效联动”的协同网络。
(王润洁为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朱晓宇为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