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妇女主体性发展

  ·阅读提示·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后来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坚定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核心要义是城市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妇女主体性发展并不局限于个体层面的能力提升,更汇聚成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 闫妍 周淮娇

  在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妇女主体性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后来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坚定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科学擘画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蓝图和行动方向。其中,明确强调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核心要义是城市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妇女主体性发展并不局限于个体层面的能力提升,更汇聚成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人民城市建设为妇女主体性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作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环,人民城市建设以人民城市理念为遵循,通过制度安排、物质创造与精神涵育,为妇女主体性发展提供坚实根基。

  一是筑牢妇女主体性发展的制度根基。城市发展并非单纯局限于物质生产力范畴内科技水平的线性演进和物质财富在数量维度上的机械叠加,而是一场涉及多元要素交织、蕴含深层价值追求与复杂社会关系变迁的综合性进程。其中,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主体性发展破除了结构性桎梏。以法律保障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将性别平等确立为国家意志,通过强制性规范来解构与性别平等相悖的落后生产关系。例如,规定人大代表的女性比例、设立反就业歧视条款等举措,其本质是上层建筑借助制度化手段对生产关系进行重构,从而确立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妇女主体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二是创造妇女主体性发展的客观基础。人民城市通过生产力的系统性跃升与生产关系的自觉调适,为妇女主体性能力的充分对象化奠定物质根基。一方面,技术革命使妇女从家庭再生产领域的历史性桎梏中渐进解放。例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压缩了空间、时间成本,智能家居的普及重构了家务劳动形态等,使妇女日均可支配劳动时间得到切实增加。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解放“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重塑了妇女的职业发展图景。在人民城市建设中,以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城市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产业中固化的性别分工壁垒,推进性别平等的历史进程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获得现实支撑。如杭州市政府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杭州市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消除性别歧视,并以数字化改革为重要牵引,为妇女主体性发展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

  三是涵育妇女主体性发展的精神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历史,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这一论述肯定了妇女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和多元价值。妇女始终是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重要力量,然而在阶级社会中,这种主体性长期被遮蔽。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城市发展注重培育尊重妇女、重视妇女贡献的社会氛围,通过创新文化培育机制,不断健全常态化宣传机制、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等方式,促进传统性别观念的转变,为妇女主体性发展创造良好生态,使妇女在参与城市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妇女主体性发展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创新动能

  妇女的发展需求和权益保障,并非城市建设的附加项,而是社会主义城市“人民性”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妇女以创造性劳动与空间治理创新,将主体性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创新动能,生动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命题与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特质。

  在经济生产领域,妇女主体性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一是劳动价值维度,妇女在人口再生产环节所积淀的丰富情感劳动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物质生产的创新要素,促使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内涵在情感与理性的交融中得以深化与拓展;二是生产组织变革维度,妇女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所凝练的卓越关系协调智慧,不仅重构了生产组织方式,更推动了生产体系的柔性化转型,促进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动态平衡;三是经济形态演进维度,妇女敏锐捕捉市场趋势,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既拓宽了自身职业通道,又打破了经济发展藩篱与路径依赖,促进了城市经济要素优化配置。

  在城市治理领域,妇女作为能动主体,通过空间实践重构了城市形态、丰富了文化生态、创新了治理模式。一是在物理空间重构方面,妇女主体性实践消解了公私领域的传统区隔与城乡二元空间壁垒,推动形成了包容性城市空间格局;二是基于生活体验的性别视角,妇女将性别友好理念融入城市治理体系,促进了城市空间设计向人性化、差异化转型;三是在城市治理效能方面,妇女推动城市治理从刚性管理转向刚柔并济的精细化服务,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内核。例如,福鼎市天湖社区成立跨行业妇联组织,以“三角赋能”机制破解新业态女性覆盖难题,重构基层治理网络。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妇女主体性发展进路

  在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构建妇女主体性发展的进路需从多方面协同推进,以实现妇女主体性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其一,深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性别维度。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在于将“人民性”贯穿于城市发展全过程。具体而言,将妇女群体的空间使用特征、公共服务需求等要素纳入城市设计的考量维度,在公共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性别友好的评价标准,使人民城市的“人民性”特质获得更加具象化的实践表达,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公正”的跨越。

  其二,健全妇女参与的协同治理长效机制。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格局: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将性别平等理念全方位、深层次嵌入城市治理的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反馈全过程,构建性别友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创新参与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网格化社区,打造“线上+线下”深度交互的妇女议事协商平台,拓宽妇女参与渠道和形式;三是聚焦妇女能力提升,构建常态化能力培训体系,并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其三,构筑性别平等的城市文化生态场域。营造性别平等的城市文化氛围能为妇女发展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化沃土。一是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平台的传播效能与文化塑造功能,搭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性别平等理念传播网络;二是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性别平等教育架构,如基础教育聚焦反性别刻板印象,职业教育着力破除专业性别隔离,高等教育结合学科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性别平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三是打造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展览等多元活动形式,凝聚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等各方力量,就性别平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

  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妇女发展与城市建设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共生格局。城市建设为妇女突破结构性限制、实现主体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参与机会,妇女主体性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创新动能、贡献巾帼力量。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妇女主体性发展,不仅是践行性别平等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以“人民性”重塑城市治理逻辑、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路径,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文明注入持久活力与人文温度。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视角下天津基层应急风险管控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TJGLQN24-0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5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妇女主体性发展 2025-07-22 2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