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张怡凰,师从当代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先生,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首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现为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
近日,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的中国首部潮剧数字电影《东吴郡主》,在北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不久后将在全国上映。
潮剧被誉为“南国鲜花”,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潮剧《东吴郡主》以数字电影形式全新呈现,意义非凡。
在主演张怡凰看来,《东吴郡主》剧目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剧中,孙尚香这个角色,在家国大义、夫妻之情和兄妹之谊之间的挣扎与抉择,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具戏剧张力。
张怡凰是如何与《东吴郡主》结缘?电影拍摄和舞台表演相比有何差异?镜头前又该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传递潮剧韵味?以下是她的自述——
■ 口述:张怡凰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
■ 记录:陈 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东吴郡主》:与角色共生的艺术修行
我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父母都是潮剧爱好者。每次潮剧团到岛上演出,他们都会风雨无阻地带我们姐妹去看戏。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我爱上了潮剧表演。小时候,我和姐妹在家把床当舞台,把蚊帐当帷幕,把枕巾当水袖,一板一眼表演起来,那时我便有了当潮剧演员的梦想。
但走上专业学戏之路,其实颇为偶然。1985年夏天,汕头戏曲学校来南澳岛招生,原本是陪我姐姐去考试,结果老师看中了我。现在想想,与其说是我选择了潮剧,不如说是潮剧选择了我。
之后,我一路学习、一路提升,毕业后进入广东潮剧院工作,还前往中国戏曲学院进修,一步步走到今天。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也像我的母亲,她对潮剧艺术的执着、对观众的尊重,指引着我的从艺之路;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表演、为人民创作,这也成为我在潮剧表演事业中坚持的信念。我认为,对姚老师最好的纪念,就是原汁原味地传承老一辈的剧目,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升和多元化。这种传承的使命感,让我在每个角色中都能收获新的感动,每次表演都有新的成长。要说从艺心得,那便是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只有热爱才能坚持。
《东吴郡主》是我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我因主演剧中孙尚香一角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孙尚香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她融合了青衣的端庄典雅、刀马旦的英姿飒爽,以及老旦的沧桑厚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复合型角色。
孙尚香这个角色完全打破了古代女性给人固有的一种刻板印象。她既是东吴的郡主,又是刘备的夫人,这种双重身份让她的人生充满矛盾,一边是国家大义,一边是儿女情长。当她发现被哥哥骗回东吴时,开始愤怒和反抗,展现出一个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觉醒。故事的最后,她更是用生命去捍卫尊严……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孙尚香始终坚守自己的主见,这种精神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每一次演绎,我都能从这个人物身上发现新的艺术内涵,这种常演常新的体验,正是经典剧目的独特魅力。对我来说,《东吴郡主》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这些年的成长,也为我指引未来的方向,永远是我艺术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为《东吴郡主》角色减肥的经历令我难忘,这让我想起拍摄《烟花女与状元郎》时增肥的过往。一个要拼命吃,一个要饿肚子,都不容易。开拍后在片场,我也要严格控制饮食,全靠意志力坚持。虽然过程辛苦,但看到最后银幕上的效果,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从舞台到银幕:表演基因的重组
潮剧表演讲究程式化的唱念做打,而电影更追求生活化的真实细腻。开拍前,我着重训练如何在镜头前褪去舞台痕迹,同时升华表演意境,让“手眼身法步”都能服务于镜头,确保每个瞬间都经得起特写镜头的审视。要将舞台的连贯表演转化为镜头前的碎片化拍摄,既要保留潮剧的神韵内核,又得更多地通过眼神与表情的细微变化传递人物的灵魂。
虽然我在舞台上演了无数次孙尚香,拍电影仍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从舞台到银幕的转变,让我收获颇丰。舞台表演注重情感的连贯性和现场感染力,电影拍摄却需要在分镜头的框架下,精准把控每一个表演细节。虽然20多年前,我主演过潮剧电影《烟花女与状元郎》,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那时是胶片拍摄,如今数字电影的拍摄要求已大不相同,这种转变起初确实充满挑战。与舞台表演不同,电影拍摄可能上个镜头还在演绎新婚甜蜜,下个镜头就要展现生离死别,同一段戏还可能从不同角度反复拍摄,这就要求每次表演的情绪都要保持相同的把控程度。不管是欢欣喜悦还是悲痛欲绝,都要让情感随叫随到,这种跳跃式的拍摄极其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
整个《东吴郡主》的拍摄过程,对我来说是不断克服挑战的历程,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像拍摄与刘备十年后重逢的那场戏,两人都已苍老,见面时,要依次表现出惊讶、心酸等复杂情绪,直至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是一场情感爆发的重头戏,在舞台上一气呵成就能演完,但在电影拍摄中,拍完一个角度后,往往还要在不同的角度、机位反复拍摄。
过去在舞台上,因为和观众离得比较远,我们的表演相对夸张,动作幅度和力度更大,更多依靠肢体语言打动观众。然而在镜头前,尤其是特写镜头下,如果还像舞台上那样表演,就会显得突兀、夸张,甚至失真。所以我要从内心把控情绪,更多地用眼神,以及眉毛、嘴角等脸部细微表情,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既真实又更贴近生活。
当然,作为戏曲电影,必要的舞台程式动作必须保留,不能破坏戏曲艺术的本质。但与此同时,我会在电影镜头中呈现出更生活化、自然的情感流露,让观众能更直接地感受人物情绪,引发共鸣,进而被打动,甚至受到震撼。
潮剧新生命力:在传承中创新
这次拍电影,我觉得很过瘾。在镜头前,除了肢体动作,我能够全方位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演绎人物,镜头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无限拉近,演员的每一个细微情绪波动都能被观众真切感知。
《东吴郡主》作为首部潮剧数字电影,从艺术角度看,电影技术赋予了潮剧全新的魅力。高速镜头能捕捉演员的每个细微表情,还能定格水袖舞动的精彩瞬间。视效技术的运用,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战争场面的宏大与滚滚长江的壮阔呈现在观众眼前,既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磅礴气势,又不失潮剧特有的浪漫风情。大场面和小细节的完美结合,为传统戏曲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此外,电影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套路,融入了闪回、梦境等现代电影手法,让剧情更加紧凑流畅。这些创新不非流于形式,而是对潮剧艺术的深度挖掘。电影《东吴郡主》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戏曲和现代电影不但不冲突,反而能够互相成就,电影技术不仅保存了潮剧精华,更放大了艺术的美,也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量。“戏曲+电影”的跨界融合,既守住了潮剧的本真,又开拓了发展空间,实现了活态传承。
电影杀青后,我既感到满意欣慰,又难免忐忑不安。我期待观众能够喜爱我在大银幕上的表演,尤其是在北京参加研讨会时,面对众多顶级专家学者,我十分紧张,不知他们会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和我的表演。出乎意料的是,专家的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他们的点评鞭辟入里,为我指明了未来弘扬与传承潮剧艺术的方向,也坚定了我的信心。
潮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发扬光大、开拓传承,守正与创新缺一不可。回顾潮剧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顺应时代、不断创新的过程。
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剧这一非遗文化,一直是我们这些从业者思考的问题。拍摄潮剧电影,借助电影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载体传播潮剧意义深远,不仅能将《东吴郡主》这样的经典剧目永久记录,留住潮汕文化根脉,还能融入当下流行文化和审美元素,推动传统潮剧的创新发展。
潮剧电影的出现,为潮剧搭建了一座通向年轻观众的桥梁,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潮剧、爱上潮剧,就是我的目标。
如今,我投身于戏曲艺术教学工作,以艺术传承为己任,在潮剧教育领域积极创新。我不仅注重传统技艺的系统性教学,还积极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推动古老艺术与现代教育方式的融合。同时,我提出“双轨制”教学模式,既保留口传心授的传统师徒制,又构建系统化的现代潮剧教育课程体系。我期待,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潮剧艺术的种子能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