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在马兰基地的每个夜晚,戈壁滩的风声都在告诉我:你做的是一份神圣的事业。”30多年后,郑静坐在北京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办公室里,谈及那段在核试验基地的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当年的光芒。这位曾在罗布泊戈壁研发核爆监测软件的女军官,如今是数百万退役军人信赖的“拥军管家”——她创办的惠军生活平台,已成为全国社会化拥军的标杆。
核试验基地写下青春答卷
1991年,21岁的郑静背着行囊踏上了前往新疆罗布泊西北方马兰基地的路途。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戈壁滩,是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也是郑静心中“神圣而神秘”的理想之地。郑静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经历让她对军营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父亲常说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个信念从小就刻在我心里。”郑静回忆道。
作为军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郑静肩负着核爆放射性物质遥测软件研发的重任。刚到基地时,孔雀河又苦又涩的咸水让她第一次体会到环境的艰苦——“洗完衣服会留下一层盐渍,洗脸时皮肤都觉得紧绷。”但比起生活的艰难,更具挑战的是技术的空白。当时计算机编程语言应用有限,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在核试验实践中远远不够,郑静只能拜托北京的同学寄来最新资料,在前辈的指导下硬啃技术难题。
“核试验是不可逆的,软件不能有丝毫bug(漏洞)。”这是郑静给自己立下的铁律。无数个夜晚,她和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程序。第一次参与核爆试验时,年轻的她手心里攥满了汗水,紧张地盯着屏幕等待结果。当程序成功运行、数据准确传回的那一刻,自豪感瞬间淹没了所有疲惫。“看着试验成功,想到自己的工作能为国家核事业添砖加瓦,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她的语气难掩激动。
在马兰基地的5年,郑静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核爆放射性物质遥测软件获得专家认可,为我国核试验数据采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1996年回到北京后,她并未停下钻研的脚步,考取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全程参与军人保障卡信息系统研发,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三十载军旅生涯,她收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更锤炼出“敢拼敢闯、严谨务实”的军人品格。
“全能学生”打造360度拥军服务平台
2018年,服役近30年的郑静光荣退役。此时互联网经济已蓬勃发展,京东、淘宝等平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军人和退役军人的社会化服务却仍有空白。“我学了一辈子计算机,能不能用技术为战友们做点实事?”这个念头让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打造一个专为军人、退役军人及家属服务的社会化拥军平台。
从军队科技专家到创业新人,角色的转变充满挑战。郑静和几位退役战友拿出全部退役补贴作为启动资金,注册成立了北京国兴惠军科技有限公司。“部队里项目有经费、有流程,创业却要从零学起。”她笑称自己成了“全能学生”,抱着劳动法、税法书籍啃,跑遍北京各区拜访企业谈合作。
惠军生活平台的起步并不容易。郑静坚持“公益为先”的原则,商家入驻零费用,平台商品价格必须低于主流电商。为了让退役军人创业产品走出大山,她带队深入农村考察养殖基地、粮食产区,把战友们的蜂蜜、杂粮等产品搬上平台;为了争取更多优惠,她一次次与连锁企业谈判,用诚意打动海底捞、同仁堂、北汽集团等3000多家企业入驻。
惠军生活平台发展的路上,少不了磕磕绊绊。一次,一位退役军人在合作餐厅未能享受优惠,郑静连夜核实情况,发现是门店新员工培训疏漏。她亲自向战友道歉补偿,随后建立起定期培训、动态监督和退出机制。“拥军承诺必须说到做到,任何疏忽都是对军人的不尊重。”她要求所有入驻商家签订盖章的《拥军承诺书》,公示优惠政策接受社会监督,这一创举成为平台的鲜明特色。
2022年,惠军生活平台被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定为北京市社会化拥军服务平台,服务领域拓展到就业创业、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23个方面。从最初的线上商城到如今涵盖“吃穿住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平台注册用户数百万,累计提供近百万次优惠服务,总价值超千万元。同年,郑静协助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首届北京市社会化拥军服务成果展交会,吸引14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让社会化拥军理念深入人心。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2023年,北京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郑静当选首任会长。身兼平台负责人与协会会长,她的担子更重了,但脚步也更坚定了。“社会化拥军不是孤军奋战,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她带领协会开展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学校设立50万元教育基金,联合高校开设退役军人学历提升班,让拥军爱军落到实处。
在郑静看来,平台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早已融为一体。从核试验基地的“技术新兵”到军队信息化专家,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让她在平台管理中精益求精;军旅生涯培养的全局思维,让她能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社会化拥军。“部队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啃硬骨头’的韧劲。”她笑着说,现在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每天清晨规划工作,深夜复盘总结。
惠军生活平台上的一个个温暖故事,是支撑郑静前行的动力。三里屯拥军活动中老兵激动的泪水,军地鹊桥会上30多对青年成功牵手,海底捞13万桌拥军优惠背后的笑脸,都让她觉得所有付出都有意义。“有位战友说,在平台上买东西不仅省钱,更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温暖。这就是我们想做的——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未来,郑静计划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为退役军人打造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跨区域合作,让拥军优惠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就业需求,助力战友们更好融入社会。她希望有一天,军人优惠不再需要反复出示证件,而是融入日常的举手投足间,成为社会文明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