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自有后人擎

  □ 姜凯

  80年前的9月3日,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随之胜利结束。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进步战胜了反动。这场持续多年的全民族抗战,不仅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更淬炼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那些在战火中飘扬的旌旗,早已化作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指引着后人接续奋斗的征程。

  学习抗战英雄,汲取前行力量。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英雄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2015年的阅兵仪式上,抗战老兵的“最帅敬礼”,触动许多人的泪点,引发人们深思。英雄从未走远,英雄永远年轻。以树皮、棉花果腹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劝降凛然回答:“不必多说,开枪吧”;战斗最后时刻,张自忠激昂高喊:“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八百壮士”血战保卫四行仓库:“没有命令,死也不退”……14年抗战,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意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唤起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觉醒。他们的名字,绘成了传承千秋的民族精神图谱,化作了永不陨落的民族精神星空。

  弘扬抗战精神,建功伟大时代。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份于危亡之际迸发出的精神伟力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念念不忘让历史得以永恒,代代相传使精神熠熠生辉。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放眼当今世界,干扰和平发展的挑战与阴霾仍旧存在。“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对军人来说,要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军力量,敢于以弱胜强,更要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用有力的铁拳遏制战争、捍卫和平,在强军目标指引下砥砺前行。

  铭记抗战历史,迈向光明未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和平的晴空不容阴霾再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日本军国主义罪行并未被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土壤并未被根本铲除。胜利的旌旗,浸透着先辈的鲜血;壮丽的山河,书写着英雄的诗篇。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就是要铭记战争的残酷,永远不让这种野蛮和血腥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纪念战争是为了保卫和平。当前,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我们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汲取抗战文化,担当强军重任。抗战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丰碑。“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更饱含亿万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这首展现中华儿女顽强抗敌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风靡于延安以及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抗战强音。“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穿过历史的云烟,激昂震撼,它从战歌到国歌,改变的是时代背景,始终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文化内核。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抗战文化的基因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面对光荣艰巨的使命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善作善成,为推进强军事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4旌旗自有后人擎 2025-08-09 2 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