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如画,山海俊美,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止存于诗集中,这里的景观,完美诠释了何为钟灵毓秀?

登苏峰山

■ 黄喜祖

    苏峰山远眺  图片由东山县融媒体提供

  ■ 黄喜祖

  晨曦微露,山抹微云。炎夏时,我与三五好友前往文人墨客称可以“枕海听涛”的苏峰山,做一名“攀登者”。那里,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美景的馆藏、文明的殿堂……前来闽南东山岛游玩的中外客人,无不沉迷……

  一

  苏峰山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东山岛的最高峰。东山岛即以此山而得名。其自古声名显赫,九十九峰危峰兀立,十八胜景比肩“小黄山”。

  《东山县志》载:“昔江夏侯,以此山不减西蜀峨眉山,故名苏峰山。”明嘉靖年间的福建右参政蔡潮“巡海”至此,敬重备至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明末东山乡贤黄道周故居题“苏峰拱秀”,足见此山在其心中的尊贵位置。清人陈少华《苏柱擎天》诗云:“天垂南畔势如倾,赖得苏峰一柱擎。千载长留苍翠色,春来最喜望中明。”……苏峰山的美景,令古人为之留下了众多赞誉。

  踏足山道中,与一场大雨不期而遇。苏峰山因这一阵骤雨的沐浴,山中树木瞬间有了灵性,近观远看,山林真如“山栽万仞葱”,宛如一幅鉴赏不尽的立体《山居图》画轴。

  我们一行人,沿着步行道向苏峰山顶峰上行,如绿波间的“游鱼”逆流而上,一会儿便被淹没于绿海之中。一路上,遇见“童子拜观音”“猴子观井”“水仙童澳”等惟妙惟肖的象形胜景,开启“山中象形景致”之幕。

  站在观景点望去,一名“童子”虔诚跪拜“观音”,那石头惟妙惟肖,似在祈祷,或与观音偶遇而参拜。而那观音,发髻、容颜、身姿、佛光,浑然天成;再看“神龟入海”的嶙峋奇石,在临海危崖处,只见其头微昂,眼向前直视,龟背的“八卦图”已成古铜色,四脚正爬向蔚蓝大海……

  正在四处张望的我,看到在一处向外突起的崖壁间,一株墨绿色的草,迎光舒展,摇曳多姿。从我的角度看去,似风度翩翩,又摇摇欲坠。“别担心,那是石兰。它的根虽是肉质,却能顺着石缝紧紧抱住石头,仰仗‘靠山’顽强生长。其‘居所’有肥沃土壤,腐败树木、叶子化为养料,且向阳避风,潮湿温润,这就是植物野性天然之大本事。”一位友人见我担忧,特来讲解道。

  我不禁如此想来:小草虽弱,敢与树木辉春,这就是生命的傲然。夏衍先生在《种子的力量》中道:没人把小草叫作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谁都比不上。这是看不见的生命力。

  忽然意识到,雨,将整座山“浇”醒,这植物、景物与古代文明,是否也由此被全然“激活”,不再沉睡?

  二

  风,将写在树叶上的飘逸与潇洒,在整座山传递,所过之处,生机盎然。那山那鸟与山林,正写着一册欲待阅览的《山林赋》。

  整片山林,宛若“树”在山中的绿色音符,风是“搬运工”的角色,让韵律悠扬传播。雨润山净,山清鸟鸣,此刻,隐匿于树林中的鸟儿们,正在举办一场《百鸟朝凤》之音乐盛会。高音部激越明亮,使人心潮澎湃,低音、中音浑厚宽敞,令人迷醉。领唱清脆悦耳,应和嘶哑低沉,一应俱全。独鸣叫短促跳跃如快板说唱,“一唱一和”的韵律、连串的颤音,在林间悠扬穿越,活脱脱天籁之声。

  我仰头、伸耳、慢步、静心,慢慢寻索,向音响最热闹的榕树群落“潜行”:抬头见数只身着斑斓羽裳的红鸡,长尾如瀑布倾泻,真如归巢“凤凰”。见人近前,一只昂首,“咦哟哟哟咦”,高歌独唱,歌声振林樾,直达树梢;另一只“火凤凰”不甘示弱,头稍下敛、双翅微张、两腿直立如太极架势,再把那细长的脖子抬起、尖尖的嘴巴上扬,“咿呀咿,呦哦呦”长鸣,“哟哟咕,哟哟咕”欢唱……仿如一场对抗赛,又真如对山歌。

  一路山中逶迤上行,赏阅林木、聆听百鸟齐歌,还有蝴蝶、蜜蜂在花间穿梭,把山路扮得明艳喧闹。沉浸在这山行道中,此景此情,令我喟叹:山、树、鸟、花与人的和谐相处,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自然回馈人类的宏大使命吗?

  辞别歌舞台,足下更奋力。终于登上闽南“东山最高峰”,在海天相接处,“云霞出海曙”,染醉半海,不一会儿,红彤彤的太阳喷薄而出;朝阳所照,层林尽染,我们也被披上了金色的轻纱。

  三

  “我把春风种进诗,同邀李杜共倾思。”山中游行,确是“种诗”的意境。

  选择另一条下山小路,朋友介绍,走环山路不走回头路最为明智,一来环山路宽敞,下坡时风景满满;二来面朝大海,风光无限。绕道环山路,可多争取眼界维度观览靓景。整条环山路蜿蜒于苏峰山间,宛若绿袍巨人的腰间,环绕着五彩腰带,被观光客美誉为“闽南醉美环山路”。这一条宽敞的网红路,沿途目之所及全是风景。

  驻足于游客摩肩接踵的观景平台,可尽览东山滨海美景。停步东南方向眺望,烟波浩渺中,四座小岛惟妙惟肖的造型犹如神兽,镇守东山岛门户,人称“海上动物园”。

  再往东北方位看去,又是一幅秀致画卷。马銮湾、金銮湾尽收眼底,海边的人们,策马扬鞭,放飞风筝,呼朋引伴,惊诧那些逐浪飞翔的鸥鸟……再由此放眼远眺,远处的高楼大厦、海滨别墅群落,绵延于墨绿如黛的木麻黄之间,犹如五颜六色的珍珠,熠熠生辉。

  山雨初霁,关于东山岛硅砂起源的远古密码,在脚下渐次苏醒。地质探矿专家实地勘探判断东山岛上的硅砂,来源于侏罗纪时期,并非他方飞来,而是“寒家特产”(东山方言意为独有一份之意),本岛生发。硅砂曾端坐于苏峰山“冬古动力带”岩石之中,因为地壳变迁、风力搬运、海水冲击等合力作用,“流落”于冬古村海边,形成储量颇丰的硅砂矿产资源并绵延于海边的海滩,成为东山人的“宝贝”。此乃“万年自然史”与“千年文明史”的时空对话。苏峰山,还见证了南宋小王朝衰败而仓皇逃亡,史书曾有记载。

  自然馈赠东山藏宝,枕海听涛文峰拱秀。“苏峰山乃女娲补天遗落在人间的一颗绿宝石”之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从景物与地理位置看,真像大鹏衔来的一颗绿宝石一般!山林如画,山海俊美,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止存于诗集中,这里的景观,完美诠释了何为钟灵毓秀?

  这就是山行的真谛吧:有人征服高度,有人丈量内心,而我们都在风雨中找到了心境宁谧之处……

  苏峰山,占尽无限风光,入书入诗入画,而人生不是登山却如登山,我们不过是将脚步丈量山林、目光试读文明、呼吸吞吐四季,并执笔记事的寻常人。此行所历,却是一段不可忘却的与一座山、一片海、一段文明的对话。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什刹海 6登苏峰山 ■ 黄喜祖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