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拥有鄂东南红军和无数抗战英雄这般打不垮、战必胜的精神,让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了今天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富饶通山。

回望通山这片红土地

■ 廖辉军

    秀美通山航拍图 袁灿/摄

  ■ 廖辉军       

  一

  我的家乡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苏区。这个全境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鄂东南偏僻山区小县,先后建立过8个县级以上党组织和7个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堪称湘鄂赣革命的“摇篮”。在长达20余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全县20余万人口中有约10万人投身革命斗争,共计3.2万余人壮烈牺牲。这些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红土地。

  一

  回乡采访那天,我站在新建落成不久的烈士陵园——“泰和园”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塔旁,眼前是满山怒放的花,那红彤彤的盛况与大美通山交相辉映,装点了这片红土地。

  蓦然回首,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瞻仰区一个个共产党员的英雄名字和展览区一件件红色遗物……

  记得离我的乡下老家厦铺很近有个叫山界冷水坪的小地方,群山峻岭,地势险要,那里曾是鄂东南道委和湘鄂赣省委机关所在地。彭德怀、何长工、王震、萧克、叶金波等许多著名红军将领都曾在此浴血奋战,更有不少革命先烈长眠于此。

  20世纪80年代初,当年在冷水坪战斗过的萧克将军专程重返故地悼念战友。他动情地说:“通山人民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在红军最艰难的年代,如果没有老苏区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中国人民今天的解放。”

  就在几年前,百岁高龄的阮贤榜将军作为红色通山的历史见证人,回忆起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1925年6月,中共镇南中学支部委员会在通山县成立,这是通山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也是鄂东南地区早期党支部之一。

  后来,我查阅党史文献记载,正是在建立鄂南地区较早的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家乡于1927年8月30日成立了全国首批县级红色政权之一——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这对后来发展农村党员、建立党组织,以及组织农民协会与抗日自卫队,发挥了关键作用。

  如今翻开这一页,在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1927年8月30日那天凌晨惊天动地的呐喊声,各路农军高举红旗,手持大刀、长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县城……就这样,家乡通山成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并建立县级政权的先锋地区之一。

  二

  “秀水涓涓,孕无数人杰横空出世;崇山巍巍,引各数英雄联袂全场。燕厦街、冷水坪、黄沙铺,工农旗帜高扬;南林桥、山口铺、沙洲店,歼敌枪声嘹亮。滕代远、陈寿昌、傅秋涛转战三省,忠诚洒红旗;开国元帅彭德怀,鄂南征战旗展岳成墙;圣庙举事,擦亮红色政权首枚徽章。”这是当地一位知名诗人、史志专家廖双河对家乡通山的深情吟唱。此刻我沿着他的指引,一路追寻历史的红色足迹。

  1929年9月,由司令员李灿、党代表何长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为开辟新的根据地挺进鄂东南山区。那时候,部队不足千人,缺枪少粮,为避开敌军围堵,多选择夜间行军。这对不熟悉崎岖山道的外地战士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死决战。

  当时,每名战士将一条白布缚在腰间,让后面的战友紧盯着前面的白点摸索着前行,中途不得出声,甚至咳嗽也要捂着嘴巴。每夜须跋涉百余里山路,经过数天的艰苦行军,部队终于跨过雄伟险峻的幕阜山脉,顺利抵达目的地。

  其实,这只是通山苏区红色记忆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剪影。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红军第十七军副政委、参谋长兼所辖红三师政委叶金波。“宁可死在红旗下,不到敌方求生路”——如此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这片红土地上不胜枚举。正是他们的坚贞不屈,一次次将中国革命推向更高潮。

  行走在家乡南鄂大地,一个来自江浙书香世家的情报专家、共产党员陈寿昌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叩动了我的心扉,同样也感动了通山人民。

  1934年初至同年11月,担任湘鄂赣省委书记的陈寿昌以厦铺山界冷水坪为中心,在极其艰苦的反“围剿”战争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朝气。他率先垂范,与人民同甘共苦,有时一天只吃一餐,还将自己的口粮送给伤员。突围中负伤后,因伤重不治,最终在崇阳老虎洞壮烈牺牲。

  现如今,人们每每参观通山县党史展览馆,只要一提起这些过往历史,无不为之动容,热泪盈眶。

  三

  今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不久前,我参观了通山县档案馆党史馆,得到了馆长杨海滨的热情接待。他当即表示:“为了红色传承,铭记历史,我们馆内的所有资料都可以向你敞开,随时欢迎你前来查阅。”

  在通山县党史第二展厅,我几乎浏览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全部内容。没想到,身处家乡这片红土地,我对曾经的抗战历史竟所知甚少。更让我汗颜的是,很多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们,本应永久载入史册、流芳百世,但史料中他们的故事,却只有寥寥数语,并无过多的笔墨记载。

  当时我想,是他们的故事不够精彩?还是过往史实仍不充分?看着看着,我莫名地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更多了一份以笔为戎的使命感。

  适逢这时,通山县史志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向我提供了一份史料,记录了一位名叫徐达成的青年农民的事迹。蓦地,在我的脑海里,抗战记忆如影片般涌现,一个个英雄的身影呼之欲出……

  1937年12月中旬,中共湘鄂赣边区红军正式编入新四军,作为第一支队第一团奔赴抗日前线。同时,在平江嘉义建立新四军留守处,以掩护湘鄂赣特委工作。留守处在各地设立通讯处,掩护各级党组织开展活动。

  1938年1月,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在通山县大畈建立通讯处,黄全德(化名黄溪)兼任主任。通讯处下设宣传、组织、民运、保卫4个股。通过努力,争取到阳新国民政府县长林涌泉等人的支持,将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印制1万余份,发至城乡广为宣传,得到群众积极响应。与此同时,新四军大畈通讯处还联络收集失散的零星红军游击队战士,组织他们奔赴抗日前线。

  随着大畈通讯处与中共阳新中心县委的活动日益活跃,引起日伪当局及地方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视,制造了杀害中共阳通县委书记赵勤的阳新惨案。抗日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不久后,组成以窦联顺为书记的中共阳通县委,仍坚持战斗在大幕山中。          

  四

  1938年11月,日军侵犯鄂南,徐达成的家乡南林桥镇惨遭蹂躏。时年25岁的他因家贫未曾入学,以狩猎为生。日军以南林桥镇为据点,疯狂屠杀群众,使十里方圆沦为无人区。南中畈四千亩良田变成敌军牧马场,公路沿线碉堡林立,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1939年冬月的一天,趁徐达成外出狩猎时,日军数十人闯入徐达成家中,将其妻子奸淫杀害。徐达成归来,目睹惨状,怒火万丈,发誓要拿起武器,以报这血海深仇。

  1940年初夏傍晚,一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在南林桥镇汪家槽追寻妇女,被藏在里屋的徐达成看得真切,乘其不备,迅速抢过日本兵的枪支,对准其头部猛击,使之当场毙命。

  自此,徐达成的抗日胆气更壮了。1941年7月下旬,他带领几名青年,趁阴雨墨黑潜到西山岭日军碉堡附近,用大刀砍杀四个哨兵,缴枪四支,等敌人发觉时,他们已走得无影无踪。

  1942年春天,徐达成从内线得知日军营防备松懈,仅一班守军,遂率两名同伴夜袭营房,趁敌人熟睡夺取步枪八支、手枪两支。到了夏季,他再次带领精干青年十余人,夜袭铜盆岭碉堡,全歼守敌,缴获步枪20余支,轻机枪一挺,并捣毁敌山炮一门。

  后来,徐达成组织成立百余人的“青年抗日突击队”,被推选为大队长。队伍活动范围逐步扩展至崇阳、咸宁、阳新等地,成为一支擅于流动作战的民间抗日力量。

  1943年,国民党新编十五师攻打文化尖日军据点,徐达成率突击队配合行动。他们凭借熟悉地形,从悬崖攀顶,居高临下,协助主力一举歼灭敌人,当场缴枪200多支,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直到1945年,鄂南日伪军在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南下支队”打击下,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徐达成并没有看到抗日胜利的那一天。他最终遭敌人陷害,倒在日伪汉奸的罪恶子弹之下……

  五

  其实,在家乡通山这片红土地上,像徐达成这样的抗战英雄还有许多。例如通山泉港青年许金门曾手起刀落一班日军;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石门、高槎坪、大屋魏、黄沙等青年武工队,曾协助新四军、八路军南下支队歼灭日伪军。他们的故事被编成一曲曲无比动人的红色歌谣,即便如今吟唱着仍回味无穷……

  自古以来,通山便是山调民歌之乡。至今仍流传着一些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我们工农来暴动/消灭狗地主/农村大革命/杀土豪,分田地/打倒日本侵略者/我们做主人/成立苏维埃/工农来专政……”

  回望当年,也就是这样一曲《暴动歌》,唤起了全县劳苦民众奋勇反抗的革命号角,唱出了红军闹革命的豪情壮志,描绘出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场景。

  如今,历史硝烟早已散去,但通山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犹存。在许多社区和新农村,我仍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树木吹不光/树根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处处有红军……”

  不尽思量,正是拥有鄂东南红军和无数抗战英雄这般打不垮、战必胜的精神,让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了今天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富饶通山。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什刹海 6回望通山这片红土地 ■ 廖辉军2025-09-25 2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