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娅:举重若轻,是女性温柔的力量

■ 口述:佟丽娅 著名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佟丽娅,演员,舞剧策划人。代表作有电影《我经过风暴》《狗阵》《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春风化雨》等;舞蹈诗剧《在远方·在这里》。曾荣获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奖等。

  在泉州的海风与烟火气中,电影《轻于鸿毛》完成了它的故事。这部由蔡成杰、踢替编剧,周铨执导,宋佳、佟丽娅领衔主演的电影,以女性互助与成长为核心,在轻松幽默的叙事中探讨了当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相互支撑、寻找自我价值的普遍课题。影片的主演佟丽娅,将这种坚韧而温柔的力量内化于表演之中。她与宋佳在片场默契十足,通过不断探讨和即兴碰撞,共同塑造了一段从“对立”到惺惺相惜的特殊关系。在北京首映礼后,佟丽娅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以下是她的口述——

  ■ 口述:佟丽娅 著名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一种轻盈的叙事

  《轻于鸿毛》将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女人因一场意外联系在一起,她们被迫同行,从彼此试探到相互扶持,以女性互助为核心,用荒诞轻喜的形式,围绕一份突如其来的遗产,探讨了情感与成长的课题。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影片独特的优势。

  这种手法首先改变了议题的呈现方式。《轻于鸿毛》选择用轻松幽默的基调,降低了观影门槛。观众在笑声中更容易卸下防备,故事中关于职场不公、自我价值和女性情谊等深层议题,反而能更自然地渗入内心,引发共鸣与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表达,往往比直接控诉或说教更有力量。

  这种方式也带来了叙事上的创新。它打破了一些戏剧套路,比如前任和现任必然是敌人,或者遗产争夺必然伴随狗血撕扯。当观众带着对激烈冲突的预期入场,看到的却是两位女性从矛盾走向互助、共同面对困境的过程。这不仅消解了刻板印象带来的沉重感,也为展现更现代、更真实的女性关系打开了空间。她们可以脆弱,也可以坚韧;可以迷茫,也可以清醒。在困境中,她们的选择不是互相伤害,而是彼此支撑。

  因此,这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本身就在传递一种力量。它告诉我们,女性面对生活的难题,未必需要以悲情或强硬的姿态去对抗。幽默、智慧,以及在困境中依然能互相照亮的韧性,同样是强大的体现。它让女性力量的形象更丰富立体,不再是单一的悲壮或强悍,而是包含了柔软、自省与从容。这也更贴近当下许多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在创作这部电影时,我希望引导观众对女性力量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也更贴近日常的理解。它未必轰轰烈烈或外显强悍,可以像李鱼那样果断直接,也可以如沈飞鸿一般,从柔软出发,最终走向坚韧。这种力量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也蕴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彼此撑腰与互相疗愈。它是一种敢于直面困境,并与同伴携手寻找出路的能力。

  这让我想到《我经过风暴》里的徐敏,她与沈飞鸿像女性成长的不同阶段。前者讲述的是打破,是如何挣脱家暴、向外抗争、争取生存与尊严的血泪过程;后者则关注打破之后的重建,处理的是更普遍、更内在的难题。它的重点在于,女性如何完成内心的修复,获得情感的独立与人格的成长。两者路径不同,却有着一致的内核,即女性如何摆脱束缚,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导者。

  进入表演层面,我尽力去理解和呈现沈飞鸿。她并非大开大合的角色,转变是细微、内敛,甚至有些笨拙。从最初在职场被窃取创意时选择隐忍,到后来鼓足勇气直面前老板要求道歉,那个瞬间对她而言是一次无声的改变,是主体性真正觉醒的标志。

  演绎这样一个与我性格反差较大的角色,对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她性格内敛,而我本人则更为外向。她的不安、柔弱、挣扎与坚定,更多需要通过眼神、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细微控制来传递。因此,理解她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成为塑造这个角色的关键。我不断回溯她选择背后的原因:是职场PUA带来的自我怀疑,还是对失去稳定关系的恐惧?只有理解了这些,她的转变才不会是突兀的,而是有根基、循序渐进的。

  在影片中,我也很幸运地与赵淑珍老师合作。她饰演的婆婆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沉稳有力,充满温情。她的表演不靠台词或夸张动作,而是通过细微的眼神和停顿,自然流露人物内心的丰富层次。和她对戏,我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也学会了更专注地投入角色。她让我明白,好的表演不必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对角色、对手和镜头的真正信任。

  一段渐变的同行

  在所有情节之上,影片中沈飞鸿与李鱼的关系是最打动我的部分。她们从前妻与现任的身份开始,到最终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支撑,这种情感的递进与转化,展现了女性之间特有的理解与默契。

  我认为,她们共同经历的婆婆后事风波,是这段关系转变的关键。在此之前,她们虽因共同应对追债人而有了初步的信任,但隔阂仍在。真正让她们放下身份壁垒、看到对方本质的,是在处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所展现出的善良底色与责任感。那一刻,她们是被命运裹挟却选择共同承担的两个女性。她们看到了对方铠甲下的柔软与脆弱,也看到了彼此的闪光点,李鱼的果敢担当与沈飞鸿的细腻包容。

  在和宋佳诠释这段关系时,我们有意识地避开了脸谱化的敌对与刻意煽情的和解,而是着力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渐变过程。比如在前期,我们设计了一些细节,李鱼的眼神带着怒其不争,而沈飞鸿则是闪躲和不安。到了中期,同处一车时,虽仍有争执,但眼神里多了探究与好奇。后期,则有了更多自然的互动,比如开心时默契地相视一笑。

  宋佳塑造的李鱼外放而富有冲击力,这种能量恰好激发了我做出沈飞鸿应有的反应,那种略带闪躲,却又逐渐被吸引的微妙状态。我们保留了很多即兴的互动,让情感的流动更加真实自然。这种表演上的信任和默契,是这段关系能够成立并打动观众的基础。

  这种层层递进的呈现方式,也恰恰映照了女性友谊的特质。女性的情谊很多时候并非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无数个日常的瞬间里悄然滋生。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构成了信任的基石,促使她们彼此袒露,从而建立起深厚而稳固的情感联结。

  影片中有几个瞬间特别能体现这种温暖。李鱼察觉到沈飞鸿被前老板欺负后的情绪低落,她没有过多追问,而是用一种看似霸道实则关怀的方式带着她去讨回公道。这不是居高临下的拯救,而是“我懂你的委屈,我陪你一起面对”的共情与支撑。另一个瞬间是两人在车上,沈飞鸿终于鼓起勇气握住方向盘,李鱼在一旁虽未多言,却以沉默给予了理解与支持。

  沈飞鸿在影片中说的那句“我得硬起来”,我一直记得。这句话的含义远不止于表面的强硬。它更像是一种唤醒:你需要建立自己的边界,守护自己的价值,要有说“不”的勇气和底气。这种硬,是内在的脊梁,是自我意识的挺立。

  一次真实的探索

  作为演员,我挑选剧本最看重人物的真实与力量。角色可以不完美,可以有挣扎,但必须有生命力和温暖的底色。因为真实的人本身就是复杂多面的。作品传递的价值应当积极,能带来温暖或启发。故事本身也必须扎实,贴近生活逻辑。再深刻的主题,如果情节脱离现实,也很难真正触动人心。我始终期待遇到更多扎根生活、让人信服的故事。

  在《轻于鸿毛》的创作中,我也从女性视角出发参与了一些细节的调整。比如沈飞鸿重新学开车这场戏,最初的设计更侧重于表现她的笨拙和恐惧。但我认为,除了紧张,她内心还应藏着一丝兴奋与渴望,因为握住方向盘意味着重新掌控人生。这个想法被导演采纳,让角色的内心层次更丰富。还有在她与李鱼关系缓和后的互动中,我们也加入了许多生活化的小动作和微表情,使情感更加自然地流露。

  近年来,女性题材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它们的价值首先在于让女性的经历被看见、被讲述。这些故事让女性在银幕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让男性有机会更深入理解女性处境,从而促进两性间的沟通与共情。同时,它们还具有疗愈和鼓舞作用。看到角色在挣扎后逐步走出困境,并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未来我期待这类创作更加多元,摆脱单一的标签化叙事。不只聚焦苦难或婚姻情感,也应展现女性在职场、社群和自我实现中的探索;呈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多样人生;探讨女性之间更复杂、更真实的关系。

  希望有一天,女性题材不再是需要特别标注的类别,而是影视创作中自然而然、丰富立体的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说,如果此刻的你正身处困境之中,感到迷茫、无力甚至自我怀疑,请相信,你内心深处的力量远比你以为的更强大。不必强迫自己一夜之间变得完美或刚强,真正的改变或许就像沈飞鸿一样,往往始于一次微小的尝试、一句勇敢的开口,或是一份对自己的温柔接纳。允许自己脆弱,更要记得你值得被尊重、被珍爱。前路或许不易,但你不必独自跋涉。试着打开心扉,会发现温暖与支持一直都在。愿你如电影所喻,学会举重若轻,把生命中的沉重,化作前行路上的风,轻盈而坚定地飞往你想去的方向。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口述 7佟丽娅:举重若轻,是女性温柔的力量 ■ 口述:佟丽娅 著名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2025-09-25 2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