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在技能赛场解锁多元可能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观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从16岁的“技能新星”到57岁的“老师傅”,从企业职工到院校学生,参赛选手们齐聚赛场,同台竞技、展示风采。

  本次大赛共有3400余名选手参赛,女选手占比近四分之一,化学实验室技术、时装技术等11个项目中,女选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油漆与装饰、工业设计技术等15个赛项,男女选手占比均衡。而在装配钳工、飞机维修、家具制作这类传统认知中对操作要求较高的领域,也能看到女选手的身影。

  她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技能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更以实际行动展现着女性在多元技能赛道上的无限潜力,为技能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

  以热爱破界前行,逐梦飞机维修赛道

  在中原国际会展中心S4展厅,飞机维修赛场,场地里唯一的女选手邱梦莹十分引人注目,只见她手持工具,熟练拆卸和安装零部件,动作干脆利落……

  从拆解发动机外部部件送修到维修部件回厂后重新装配归位,与飞机发动机为伴是邱梦莹的日常。来自交通运输行业代表团的她是民航公司动力装置部的一名职工,而备战国赛的这段经历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升级打怪”之旅。

  “飞机维修项目共5个模块,比赛持续三天,每天都需要高强度投入八九个小时,脑力和体力必须时刻在线。”比赛模块中,复合材料修理是邱梦莹在日常工作中不常接触的模块,所以在赛前训练中,她常常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练习六七个小时,所有精力都聚焦在复合材料的同心圆打磨上。

  夏天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没有空调的打磨间像个蒸笼,“一开始打磨得乱七八糟,纹路歪歪扭扭,心里特别着急。”邱梦莹回忆,但她没想着放弃,而是一遍遍调整手法、琢磨力度,用一两周的时间终于突破瓶颈,手感逐渐精准。

  此次比赛,邱梦莹与2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她最大的心愿不仅是取得好成绩,更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性同样能在飞机维修这个“硬核”领域里闪光。“期待能有更多女性和我一样,有机会勇敢选择自己热爱的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邱梦莹说。

  以0.01毫米精度,在钳工赛场砺初心

  弓着身子紧盯工件,腰背绷得笔直,在装配钳工项目的比赛现场,福建代表团选手金小花右手紧握刮刀、左手牢牢扶着刀背。同样作为此次国赛该项目唯一女选手,这位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师,已在技能领域深耕十余年。

  2011年,刚毕业的金小花带着“双师型”培养赋予的教师资格证与技师证走进了校园,她既是讲台上传授机械原理的教师,也是实训车间里打磨技艺的工匠。“只有自己先精通技能,才能把真本事教给学生。”这是她始终坚守的初心。

  金小花曾在2024年福建省赛中摘得金牌。如今冲刺国赛,面对新增的“刮削”模块与从0.03毫米到0.01毫米的精度升级,她整个暑期都泡在酷热车间,反复练习锉削、锯切、研磨。

  装配钳工比赛是一场对体力与耐力的双重挑战——需要长时间保持弓腰、半蹲等固定姿势,频繁进行刮削、锉配等发力操作,而且全程需要紧盯工件细节,工具操作与精度检测需同步衔接,要求精神高度集中。

  在很多人眼里,装配钳工是“力气活”,更适合男性。但金小花却不这么认为:“技能不分性别,女生也能在高精度操作里突出重围。”眼下,金小花正带着这份信念冲刺国赛,这条属于她的工匠之路,也终将成为更多女性追逐技能梦想的光亮。

  以木材为纸写青春,19岁小将崭露头角

  在家具制作项目比赛现场,云南代表团选手张彦琪端坐在工作台前,正在制作一件由箱体、脚架、门和抽屉等多个部件组成的柜类家具。

  19岁的张彦琪是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木材加工专业的大二学生,也是家具制作比赛项目中少见的女选手。对她而言,家具制作不是枯燥的手艺,而是“与木材对话的过程”——这份热爱,始于填报志愿时对家中木质家具的好奇:“想知道它们怎么造出来,也想掌握一技之长。”

  家具制作不像部分领域全靠机械,很多环节靠手凿,尤其是抽屉,要求纯手工制作、不能用任何机械,不仅耗时久,做起来也格外费力。此次参赛,纯手工制作的抽屉最耗体力,手凿操作常让她手臂发酸,但她始终追求精度:“比赛比的是细致度,哪怕时间卡点,也不想粗糙完成。”

  对张彦琪来说,比赛不只是竞技场,更是学习场。谈及未来,她坚定地说:“我想从事和木材加工、家具制作相关的职业。我相信在家具制作这个领域,女孩子也能作出成绩,我要证明女生在这个行业的潜力。”

  从飞机维修赛场上的次次突破到0.01毫米的钳工精度,再到对家具制作的青春热爱……这些女选手们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却共同用双手诠释“匠心”,用行动证明:技能无关性别,热爱可抵万难。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她们,在技能赛场解锁多元可能 2025-09-27 2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